次日清晨,劉好仃比平時早到了半小時。
他站在辦公室門口,手裡拎著一袋熱騰騰的腸粉,鑰匙剛插進鎖孔,就聽見裡麵傳來窸窸窣窣的聲音。推門一看,小趙正蹲在地上整理一堆文件,桌上的打印機還在嗡嗡作響。
“你這是……昨晚沒走?”劉好仃把袋子放在桌上,順手給小趙遞了瓶水。
“我這不是想早點把模板印出來嘛。”小趙抹了把汗,“您不是說今天要開主管會啟動分析流程嗎?”
劉好仃點點頭:“辛苦了。”
兩人一邊吃早餐,一邊翻看最新的調研模板。紙張上清晰列出了幾個維度:溝通主動性、協作意願、技能特長、情緒穩定性。
“這次不是拍腦袋分析。”劉好仃夾了口腸粉,“得有標準、有依據。”
小趙笑著應聲:“明白,我去發下去。”
—
上午十點,會議室裡坐滿了人。
王師傅坐在角落,手裡捏著煙盒轉來轉去,眉頭擰成一團。
“老劉,搞這個團隊分析,是不是有點太虛了?”一個線長開口,“咱們又不是心理醫生,分析什麼性格不性格的?”
劉好仃笑了笑,翻開筆記本,抽出一份交接班記錄:“上周三號生產線交接時,漏掉了溫度參數調整的信息,導致產品厚度偏差。查下來發現,是前夜班和早班之間沒人主動溝通。”
他頓了頓:“這不是能力問題,是我們對彼此了解不夠。”
有人低頭翻材料,也有人若有所思地點點頭。
“再說個數據。”劉好仃繼續道,“匿名調查裡,超過七成的人希望有更多交流機會。這說明大家不是不想說話,而是不知道怎麼說。”
會議室安靜了幾秒。
“那你說咋辦?”王師傅終於開口,“總不能天天開會吧。”
“先從基礎做起。”劉好仃指著模板,“每個人都要填這份表,結合近三個月的工作表現,從四個維度做個評估。”
“比如,誰願意帶新人?誰喜歡提建議?誰做事靠譜但不愛出頭?”他掃視一圈,“我們要做的,不是貼標簽,而是更清楚地認識每個人。”
—
兩天後,各車間負責人陸續交來了初步報告。
王師傅遞來的那份寫得格外詳細,密密麻麻全是備注,最後還用紅筆圈出一個人名。
“這個人,總是一個人做事。”王師傅說,“彆人問他話,他也隻點頭或搖頭。大家都說他脾氣怪。”
劉好仃翻了翻報告,又看了看其他幾份,發現不少類似描述。
“這不是性格問題。”他合上文件夾,“是我們沒給他們說話的機會。”
小趙在旁邊輕聲問:“要不要單獨聊聊?”
“先不急。”劉好仃搖頭,“我們得先理解他們的行為背後是什麼原因,而不是直接下判斷。”
—
午飯過後,劉好仃在辦公室審閱彙總後的分析初稿。
小趙站在一旁,手裡拿著最新一輪訪談記錄。
“這份記錄裡提到,有人不敢說話,怕說錯。”劉好仃指著其中一段,“說明他們不是不想說,而是擔心被否定。”
小趙點點頭:“那怎麼才能讓他們放開呢?”
“不是逼他們說話。”劉好仃放下筆,“是要創造一個安全的環境,讓他們知道——說錯了沒關係。”
他想了想,補充道:“就像我們做玻璃一樣,最開始都是生料,得慢慢加熱,才不會炸裂。”
小趙笑了:“感情咱們還是煉心啊。”
—
下班前,劉好仃召集了一場簡短的會議。
“大家這段時間都辛苦了。”他掃視一圈,“我們做了很多工作,也看到了成效。但還有一個問題必須麵對——我們的團隊,正在變得越來越能乾,也越來越沉默。”
“這不是能力的問題。”他頓了頓,“是我們還沒真正了解彼此。”
“接下來,我們會繼續推進團隊建設,但不是喊口號,也不是搞團建,而是從日常做起,從每一次對話開始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