劉好仃站在車間門口,手裡捏著一份剛整理好的《知識管理體係建設建議書》。陽光從鐵皮屋頂的縫隙裡漏下來,在他腳邊投下斑駁的影子。
他低頭看了眼表,快到早會時間了。
“組長!”小林從後麵跑過來,手裡拿著一塊寫滿字的便簽紙,“可視化牆的數據更新好了,我還順手做了個‘故障處理方法對照表’。”
“你小子動作挺快啊。”劉好仃接過那張紙,上麵密密麻麻地寫著幾個班組對玻璃氣泡、裂紋等問題的應對方式,有些還畫了簡單的流程圖。
“我昨晚睡不著,就翻了翻之前的會議記錄和日報。”小林不好意思地撓撓頭,“不過我發現一個問題,同樣的問題,不同班組的處理方式居然不太一樣。”
“嗯。”劉好仃點點頭,“這就是我想說的事。”
早會照常進行,各班組長陸續到場,站的位置也跟往常差不多。王師傅還是靠著牆角,老張在看報紙,隻是這次他們的眼神多了幾分專注。
劉好仃清了清嗓子,把投影儀打開,屏幕上出現了一張圖表——是最近三個月報廢玻璃的處理報告。
圖表上,幾個班組對同一類氣泡問題的描述方式完全不同,甚至操作步驟也有細微差彆。
會議室安靜了幾秒。
“這不是技術問題。”劉好仃指著屏幕,“這是經驗沒沉澱的問題。”
“什麼意思?”王師傅皺眉。
“意思是,我們不能隻靠記憶做事。”劉好仃頓了頓,“你們有沒有發現,有些問題明明之前已經解決過,但換個班組又得重新摸索?”
“確實有這種情況。”二車間班長點頭,“有時候問一圈才知道,隔壁組早就總結出辦法了。”
“這說明什麼?”劉好仃掃視全場,“說明我們的經驗沒有係統整理,也沒有共享機製。”
他停頓了一下,繼續說道:“我們剛剛建立起協作機製,大家也開始主動參與改進。現在,我們要往前再走一步。”
“哪一步?”小李問。
“建立一個知識管理係統。”劉好仃說,“不是為了炫耀,也不是搞形式主義,是為了讓每個人的經驗都能被看見、被使用、被傳承。”
會議室裡一陣沉默。
“聽上去……有點抽象。”王師傅喝了口保溫杯裡的茶,“具體要怎麼做?”
“先從最簡單的事做起。”劉好仃笑了笑,“比如,誰做得好,就由誰來講。不需要寫長篇大論,可以錄視頻、語音,或者像小林這樣,做個對照表就行。”
“那誰來牽頭?”小林問。
“你。”劉好仃看著他,“你願意試試嗎?”
小林愣了一下,隨即點頭,“行!我先從常見故障入手,先把幾個典型問題的處理方法整理出來。”
“很好。”劉好仃滿意地點點頭,“第一步,就是讓大家知道這件事的重要性。第二步,才是怎麼去做。”
散會後,劉好仃回到辦公室,坐在桌前翻看那份建議書。
他在第一頁寫下一句話:
“成長越快,越需要知識沉澱。”
然後他拿起筆,在“試點方案”那一欄開始補充內容:
優先收集一線員工的操作心得
鼓勵用視頻或語音記錄代替文字撰寫
每周五下班前彙總一次
由小林負責初步整理
他放下筆,靠在椅背上,閉眼休息了一會兒。
門外傳來腳步聲,接著是敲門聲。
“請進。”
小林探頭進來,“組長,我把那個對照表貼到可視化牆上去了,要不要過去看看?”
“走吧。”劉好仃起身,拿起外套。
兩人一路走到食堂旁,牆邊已經圍了幾個員工,正指著圖表議論紛紛。
“你看,三車間那次氣泡異常處理得太慢,是因為沒及時調壓。”小周指著表格解釋道,“但王師傅上次遇到類似情況,直接調整了溫度參數,省了不少時間。”
“確實有進步。”王師傅難得沒有搖頭,反而點了點頭,“這個對比看得明白。”
劉好仃站在人群後麵,看著那一麵牆,心裡踏實了不少。
他知道,這隻是開始。
但至少,大家都動起來了。
他拍了拍小林的肩膀,“做得不錯。”
小林咧嘴一笑,“我還想加個‘經驗分享角’,每兩周更新一次。”
“嗯。”劉好仃點頭,“你來安排。”
夕陽西下,金黃的光線打在那麵牆上,圖表的邊角微微反光,像是某種無聲的承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