茶水間的玻璃門被推開時,陽光正從樓外斜切進來,在地麵鋪出一道金線。劉好仃走在最前頭,手裡拎著兩個熱騰騰的紙杯,一邊走一邊吹氣:“今天不喝奶茶了,換點提神的。”
小周坐在靠窗的位置,已經打開電腦,屏幕上是密密麻麻的數據表格。“劉哥,你這咖啡香得我都快清醒過頭了。”他抬頭看了眼,“不過咱們今天不是要正式開始做方案了嗎?確實得來點精神。”
“就是這話。”劉好仃把一杯咖啡放在阿梅桌上,“材料那邊聯係上了嗎?”
“昨晚就通了電話。”阿梅摘下眼鏡擦了擦,“有三家供應商願意提供樣品和報價單,還有一家主動提出可以安排技術員上門講解他們的新型環保材料。”
“挺積極啊。”老張也進了門,手裡拿著一遝圖紙,“我跟車間幾個老師傅聊了一圈,他們對設備升級這事還挺上心的,說隻要新東西靠譜,他們願意配合調試。”
“那就齊了。”劉好仃坐下來,環視一圈團隊成員,“咱這回的任務,說白了就是把‘想法’變成‘做法’。不能光喊口號,得落地。”
小周敲了敲鍵盤,調出一份成本測算表:“我已經初步估算了一下,如果全麵更換生產線設備,前期投入會比較大,但要是分階段推進,比如先改關鍵環節,再逐步替換,壓力就能小不少。”
“這個思路不錯。”阿梅點頭,“而且我們也可以優先考慮那些既能提升效率、又不會影響現有產能的新技術。”
“那你們覺得,”劉好仃端起咖啡抿了一口,“咱們第一波該從哪兒下手?”
討論很快熱絡起來。
有人主張先引進新材料,因為市場反饋明確,客戶對環保屬性越來越重視;也有人認為生產線智能化才是根本,畢竟人工依賴度太高,長遠來看隱患不小。
“其實這兩者也不是非此即彼。”小周忽然插話,“我在查資料的時候看到一種新技術,雖然初期投資高一點,但它可以把能耗降下來,還能提高成品率。長期算賬的話,反而更劃算。”
“哦?”劉好仃來了興趣,“具體說說。”
“這種叫‘智能溫控鍍膜係統’,能根據環境自動調節玻璃表麵溫度,減少生產過程中的熱損耗。同時還能提升鍍膜均勻性,降低次品率。”
“聽起來像是個好東西。”老張翻著手裡的圖紙,“不過得看它能不能兼容我們的現有設備。”
“這點我也問了。”小周調出一封郵件,“廠商說可以定製接口,隻要我們提供設備參數,他們就能調整適配方案。”
“行。”劉好仃點了點頭,“這個技術咱們記下來,回頭重點研究。”
阿梅在筆記本上快速記錄:“那我這邊繼續對接材料供應商,看看哪家能在價格和服務上給咱們最優方案。”
“我這邊再細化一下設備改造的時間節點。”老張補充道,“最好能避開旺季,彆影響交貨。”
“沒問題。”劉好仃笑了笑,“咱們現在不是瞎子摸象了,是有方向、有目標地往前走。”
窗外的風有點大,玻璃窗發出輕微的嗡鳴聲。陽光透過窗簾縫隙灑進來,在桌麵畫出幾道細長的光影。
大家各自忙開了。
小周開始整理那份新技術的資料,順手做了個ppt大綱;阿梅撥通了第一個供應商的視頻會議鏈接;老張則帶著圖紙去了車間,準備實地測量幾處關鍵設備的尺寸。
劉好仃沒急著做事,而是站在窗邊,看著樓下廠區裡穿梭的叉車和忙碌的員工們。
他知道,創新從來都不是一個人的事。
它需要一群人一起想、一起試、一起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