劉好仃推開會議室的門,陽光比昨天更亮了一些,照得桌上的資料泛著一層淡淡的金邊。小周和阿梅已經坐在位置上,正低頭翻看昨晚整理好的培訓需求報告。
“來啦?”劉好仃把筆記本往桌上一放,“咱們今天不摸底了,直接開乾。”
阿梅抬起頭笑了笑:“我昨晚睡不著,一直在想怎麼安排這些課程,感覺像在搭積木,哪一塊放錯了,整個結構都要塌。”
“你這比喻不錯。”劉好仃拉開椅子坐下,“咱們現在就是在搭一座‘技能樓’,地基要穩,樓層要實。”
小周也點頭:“我已經把常見問題歸類好了,但具體怎麼教,還得大家一塊兒商量。”
劉好仃掃了一圈會議室,發現大家都來了,氣氛不像前幾天那樣拘謹,反而有種躍躍欲試的感覺。
“那我們就從頭開始。”他打開投影儀,“先說內容——我們這次培訓不是走過場,是要解決實際問題的。”
屏幕上跳出了一個清晰的分類圖,上麵標著幾個關鍵詞:新設備操作、崗位差異化訓練、應急處理能力。
“這三個方向,是我們這兩天收集到最多反饋的地方。”劉好仃指著圖說,“所以培訓內容必須圍繞它們展開。”
話音剛落,阿梅就舉手了:“我覺得新設備這塊得優先,很多員工對溫控器、自動切割機的操作都不熟練,容易出錯。”
“我也同意。”小周補充,“而且這些設備是最近才引進的,說明書又太專業,很多人看不懂。”
“那就先定下第一塊內容。”劉好仃在白板上寫下“新設備專項培訓”幾個字,“接下來是方式,你們怎麼看?”
這個問題一下引發了討論。
“我覺得最好有專家來講課,光靠我們內部講,可能不夠權威。”
“可請專家費用高,公司預算不一定夠。”
“不如先看看能不能找廠裡經驗豐富的老員工帶一帶?”
“不行不行,有些新設備他們自己也沒完全吃透。”
會議室頓時熱鬨起來,意見五花八門,有人主張理論為主,有人堅持實操為重,還有人提出要不要搞個線上學習平台。
劉好仃沒打斷,隻是靜靜聽著,等大家說得差不多了,才慢悠悠開口:“咱們彆急著選哪種方式,先想想,我們要達到什麼效果。”
這句話讓會議室安靜了下來。
“我們要的效果,”他繼續說道,“不是讓大家聽一遍就算了,而是真正能上手乾活,遇到問題也能自己解決。”
“所以,”他頓了頓,“我們可以分兩步走:前期請專家講課打基礎,後期組織實操演練練真本事。”
這個提議得到了大多數人認同。
“那專家去哪兒找?”有人問。
“我認識一家技術學院的講師,之前合作過幾次。”劉好仃答得乾脆,“我可以去聯係,先看看有沒有合適的人選。”
“那演練呢?”阿梅追問。
“演練就得貼近實戰。”劉好仃指了指車間平麵圖,“我們可以用模擬訂單的方式,讓員工在規定時間內完成整套流程,包括質檢、包裝、入庫。”
“聽起來有點像考試。”小周笑。
“就是考試。”劉好仃也笑了,“不過考的是動手能力,不是背書功夫。”
討論到這裡,氣氛輕鬆了不少,大家也開始主動提出自己的想法。
“我覺得演練可以分組進行,互相觀摩學習。”
“還可以設置一些突發狀況,比如臨時換模具或者客戶改單,鍛煉應變能力。”
“對,這樣培訓才有挑戰性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