陽光透過玻璃頂棚灑進車間,把金屬器械映得閃閃發亮。劉好仃站在評估區外,手裡捏著一遝表格,目光在幾個正在操作的員工身上掃過。
“小周,你那邊怎麼樣?”他衝著不遠處喊了一聲。
“剛完成第三組考核。”小周抬頭揮了揮手,“不過有個哥們兒在‘應急反應’那塊卡住了。”
“哪一組?”劉好仃皺眉。
“第五組的李師傅,模擬停電那會兒,他愣了幾秒才反應過來怎麼處理。”
“行,我過去看看。”劉好仃邊走邊翻看手裡的評分細則表,心裡盤算著是不是得再安排一輪針對性輔導。
這已經是統一標準後的第一輪正式評估,大家狀態都繃得挺緊。前兩天剛開完動員會,阿梅還特意給每位評估員準備了便攜版評分指南,彆在胸前像徽章似的,倒也成了車間裡一道獨特的風景線。
走到第五組區域時,正巧看到李師傅從操作台前退下來,額頭上一層汗,臉有點紅。
“劉哥……”他有些不好意思地搓著手,“我是不是又拖後腿了?”
“彆急,先喝口水。”劉好仃遞過去一瓶水,“咱們不是說了嘛,這次是評估,不是考試。發現問題是好事。”
李師傅接過水,擰開蓋子猛灌了一口:“我知道,可剛才那一下,腦子就跟斷電了一樣。”
“這就是典型的應激反應遲緩。”旁邊的小周插話,“其實整個流程你是熟悉的,就是突然變化的時候沒轉過彎來。”
劉好仃點點頭:“這很正常,咱們平時練的是規範操作,突發狀況畢竟不是每天都能遇到的。”
說著,他掏出筆,在表格上記下一筆:“應急反應需加強實戰感訓練。”
“這樣吧,下午我們安排一個加練環節,專門模擬各種突發情況,你們誰覺得自己這方麵需要補課的,都可以來。”
李師傅一聽,眼睛亮了:“真的?那我一定來!”
“當然。”劉好仃笑著拍了拍他的肩膀,“咱這個評估不是為了分高低,是為了讓每個人都能更穩、更快、更自信地上崗。”
小周在一旁記錄:“劉哥,要不要做個‘應急能力提升班’?我看今天至少有七八個人在這項上表現不穩定。”
“可以考慮。”劉好仃點頭,“不過先得等這一輪評估結束,看看數據再說。”
說話間,第六組已經準備就緒,阿梅站在評估點位上,正對著對講機確認流程。
“劉哥,第七組也準備好了!”她朝這邊比了個手勢。
“走起。”劉好仃收起本子,大步走向下一個評估區。
考核進行到中午,評估員們輪流吃飯,但節奏一直沒掉下來。阿梅和小周分工明確,一個負責現場指導,一個負責數據錄入,配合得相當默契。
劉好仃坐在臨時辦公桌前,看著麵前堆成小山的評估表,眉頭微皺。
“有問題?”阿梅端著飯盒坐過來,一邊吃一邊問。
“有個小夥子對自己的分數不太滿意。”劉好仃指了指一份表格,“他說自己明明完成了所有動作,為什麼隻打了3.5分。”
“他是哪個項目?”阿梅湊近看了看。
“操作規範性。”
“這得分細得很。”阿梅咬了一口蘋果,“比如手套戴全沒戴全,工具擺放是否到位,這些細節都會影響評分。”
“可他自己覺得沒問題。”劉好仃歎了口氣,“這說明我們的標準傳達還是不夠清晰。”
“那怎麼辦?總不能因為一個人質疑就改成績吧?”
“當然不是。”劉好仃笑了笑,“我已經安排重新評估了,讓他親自看回放視頻,對照評分細則一條條核對。”
“明智。”阿梅豎了個大拇指,“這樣既公平,也能讓他心服口服。”
“而且我發現一個問題。”劉好仃翻開一頁,“有些評分項的描述還是太模糊了,比如說‘工具擺放合理’,到底什麼叫合理?有人認為整齊就行,有人認為必須歸位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