劉好仃站在會議室門口,手裡拎著一杯剛買的檸檬茶。玻璃瓶外的水珠滑進掌心,涼得他一激靈。會議桌上已經鋪滿了各種宣傳資料,阿梅正對著電腦皺眉,小周在白板上寫滿了一堆平台名稱,像是要把整個互聯網都塞進去。
“怎麼樣?”劉好仃把檸檬茶放在桌上,坐下來,“廣告平台選好了嗎?”
“還在糾結。”阿梅抬頭,“微博、抖音、知乎、b站……哪個都舍不得放棄。”
“可咱預算有限。”小周歎了口氣,“總不能每個平台都投一遍吧。”
劉好仃喝了口茶,酸味順著喉嚨往下溜,讓他清醒了不少:“先看用戶畫像,目標人群在哪活躍,咱們就去哪。”
阿梅點頭:“根據之前的數據分析,我們主要麵向2535歲的都市白領,關注環保、設計感和現代生活方式。”
“那抖音、微博、小紅書是重點。”劉好仃果斷拍板,“知乎可以放後頭,b站嘛……年輕人多,但轉化率可能不高。”
“我讚成。”小周在白板上劃掉幾個名字,“集中火力,彆撒網。”
阿梅看著剩下的三個平台,忽然笑了:“那我們可以搞點‘輕界’主題的短視頻,走輕鬆路線。”
“對。”劉好仃眼睛一亮,“比如展示產品怎麼改變生活空間,讓家更通透、更自由。”
“還可以找一些博主合作。”小周補充,“比如家居類、環保類的達人。”
“嗯。”劉好仃點點頭,在筆記本上寫下“ko合作”四個字,“這個回頭再細聊。”
幾天後,宣傳組的辦公室已經熱鬨得像菜市場。
阿梅坐在電腦前,盯著屏幕上的播放量發愁:“第一天投放,數據不太理想。”
“粉絲增長慢,互動也不高。”小周趴在桌子上,“是不是內容太硬了?”
“我們得更接地氣。”阿梅揉了揉太陽穴,“大家每天刷手機,看到廣告都會下意識跳過。”
“那就彆做廣告。”劉好仃突然從身後探出頭來,嚇得小周差點從椅子上跳起來。
“啊?”
“不是傳統廣告。”劉好仃笑著坐下,“我們要講個故事,讓人願意看、願意分享。”
“講故事?”阿梅眼前一亮,“比如用‘輕界’產品打造一個極簡小屋,記錄改造過程?”
“或者展示不同家庭的生活變化?”小周也來了勁頭,“比如老房子換窗後的通透感。”
“好主意!”劉好仃豎起大拇指,“我們就做係列短視頻,每一集講一個真實的故事。”
阿梅立刻打開文檔開始構思:“第一集,城市裡的舊公寓改造,陽光第一次照進客廳。”
“第二集,鄉村小學裝上了新窗戶,孩子們說教室變亮了。”小周補充。
“第三集,環保媽媽的綠色之家。”阿梅繼續列題綱。
劉好仃聽著這些點子,心裡踏實了不少:“視頻風格要輕鬆自然,語言口語化,節奏明快。”
“配樂也要合適。”小周調出幾個音軌,“試試這個,聽起來像是清晨陽光灑進來的那種感覺。”
“還有,增加互動。”阿梅提議,“比如發起‘我家的光’話題,邀請網友曬出他們家最明亮的一角。”
“好。”劉好仃點頭,“這樣品牌能更快地走進用戶心裡。”
廣告正式上線那天,劉好仃特意穿了件乾淨的襯衫。
雖然隻是普通的藍白格子衫,但他還是對著洗手間的鏡子整理了好幾次領子。鏡子裡的人眼角有些皺紋,眼神卻比年輕時還亮。
“劉哥,準備好了嗎?”小周在群裡問。
“隨時可以。”
阿梅發來一組預熱海報,畫麵是窗外的陽光透過“輕界”玻璃灑進來,落在地板上,形成一片溫暖的光影。
“這色調真舒服。”小周評論,“像是夏天的第一縷風。”
“接下來就看數據了。”阿梅回複。
劉好仃沒說話,隻是盯著屏幕上跳出的第一條留言:
“這個窗戶真的好通透!”
又一條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