陽光透過玻璃幕牆斜照進來,阿梅正低頭盯著筆記本屏幕。剛上線的數據抓取程序在後台運行著,發出輕微的嗡鳴聲。她點開最新的趨勢圖,眉頭微微皺起。
“小周,你過來看一下。”她輕聲叫道。
小周從工位上探出頭來,幾步走到她身邊。“怎麼了?”
“過去三周,品牌搜索指數和社交媒體提及率都穩步上升,但銷售額……”阿梅指著圖表上的一條曲線,“你看這條線,幾乎沒動。”
小周沉默了幾秒,撓了撓後腦勺:“這說明什麼?大家都知道我們了,但沒人買?”
“不是沒人買,是增長太慢。”阿梅歎了口氣,“劉總說得對,認知不等於購買。”
會議室裡,劉好仃正站在白板前,手裡拿著一支記號筆,在上麵畫了一條長長的橫線。
“這條線代表市場認知度。”他一邊寫一邊說,“我們已經從零爬到了‘知道’這個位置。”
接著他又畫了一條斜線,從“知道”往右延伸,但走勢明顯比第一條線緩得多。
“這是用戶轉化率。”他轉過身,看著坐在會議桌兩側的團隊成員,“現在的問題是,我們讓更多人知道了自己,但他們不一定願意掏錢。”
王姐托著下巴,有些不解:“那我們是不是應該加大廣告投入?再投一輪?”
“再投一輪?”劉好仃笑了笑,“你們有沒有想過,廣告投得再多,如果產品本身不能打動他們,也隻是一個數字遊戲。”
“可我們現在連數字都不穩定。”小周插話,“比如昨天的數據,社交媒體提及率下降了0.3,但網站訪問量卻上漲了1.2。這好像不太對勁。”
劉好仃點點頭,沒說話,隻是在白板上寫下一行字:
“聽見≠看見”
“什麼意思?”有人問。
“打個比方吧。”劉好仃放下筆,靠在桌邊,“就像你在地鐵站聽彆人聊天,聽到一個牌子的名字,但你不會馬上跑去找它買。除非你真的需要它,或者它的存在讓你覺得有價值。”
“所以我們要做的,不隻是讓他們聽到我們的名字。”阿梅接過話,“而是要讓他們看到我們為什麼值得買。”
“對。”劉好仃點頭,“這就是我們下一步的方向——從品牌曝光轉向用戶轉化。”
會議室裡安靜了幾秒鐘,有人開始翻看手上的數據報告。
“但具體怎麼做呢?”王姐問,“我們現在手上能用的資源有限,廣告預算也不多。”
“那就從最簡單的開始。”劉好仃拿起筆,在白板上畫了一個流程圖:
認知→興趣→信任→行動
“第一步,我們已經做到了。”他指著“認知”,“接下來,我們要讓感興趣的人真正信任我們。”
“怎麼建立信任?”小周問。
“客戶反饋、產品細節、服務響應。”劉好仃一一列舉,“這些都是用戶會關注的東西。”
“那我們需要一個專門的小組來跟進這些內容?”阿梅問。
“沒錯。”劉好仃點頭,“我打算成立一個專項組,由你牽頭,負責研究用戶的轉化路徑。”
“我?”阿梅愣了一下。
“你不是一直在做筆記嗎?”劉好仃笑著指了指她的本子,“而且你比誰都清楚,哪些數據是有意義的。”
阿梅低頭看了看自己的筆記本,封麵上還貼著一張便利貼,寫著“撐不住也得撐”。
她輕輕一笑,點了點頭:“行,我接下這個任務。”
午休時間,辦公室裡的氣氛輕鬆了些。
王姐端著飯盒坐在劉好仃旁邊,邊吃邊聊。
“你說的那個洗發水例子,我越想越有道理。”她夾了口青菜,“有時候我們以為彆人知道我們了,其實人家隻是路過看了一眼。”
“對啊。”劉好仃喝了口湯,“就像你現在買洗發水,你會因為彆人提過一次就決定換牌子嗎?”
王姐搖頭:“當然不會,我得看看成分、價格、效果,還有評論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