劉好仃坐在辦公室裡,手裡捏著一支藍色記號筆,在白板上畫了個圈。圈裡寫著“流程優化”四個字,字體略顯潦草,像是在寫給自己的備忘錄。
窗外的陽光依舊明媚,車間方向傳來熟悉的機械運轉聲,像一首老歌的副歌部分,每天都在重複播放。隻是這次,他聽出了點不一樣的節奏——有些地方卡頓了,有些地方拖得太長,還有些地方明明可以省去。es係統的試點已經跑了一個多星期,除塵器的數據開始穩定上傳,報警機製也試運行成功。小王那邊反饋說係統運行良好,甚至還能預測幾次可能的故障,這讓劉好仃心裡踏實了不少。
但問題也隨之浮現出來:數據是有了,可生產線上的人還是按照原來的老辦法乾,效率沒見提升,反而因為新增了幾道記錄步驟,工人們有點手忙腳亂。
“這不是技術的問題。”他在筆記本上寫道,“這是流程的問題。”
這天早上,他把幾個骨乾叫到會議室,桌上擺著幾份打印好的流程圖。紙張邊角有點卷,是昨晚加班時反複修改留下的痕跡。
“咱們來理一理,一條玻璃切割線從原料進廠到成品下線,中間到底要走幾步?”劉好仃開門見山,語氣不重,卻帶著一股子認真勁兒。
小王翻了翻資料,皺眉:“至少得十幾步吧?還不算質檢和返工。”
“那你覺得,這些步驟都是必須的嗎?”劉好仃問。
這個問題讓會議室安靜了幾秒。大家你看看我,我看看你,誰也沒立刻回答。
“舉個例子,”劉好仃拿起筆,在流程圖上點了點,“這裡有個‘初檢’,然後到了後麵又有個‘複檢’,兩次檢查的內容差不多,為什麼不能合並?”
一位班組長遲疑地說:“以前是怕漏掉什麼,所以設兩道關。”
“但現在我們有數據了。”劉好仃笑了笑,“我們可以用數據來做監控,而不是靠人為加步驟。”
這句話像是一塊石頭投進了湖麵,激起一圈圈漣漪。
小王一邊聽著,一邊低頭在紙上畫流程圖。他忽然抬頭說:“老師,我發現一個問題……有些步驟我們自己都不太記得為什麼要這麼做。”
劉好仃點點頭:“這就是流程冗餘的根源。不是壞人搞出來的,而是習慣堆出來的。”
大家聽了都笑了,氣氛輕鬆了一些。
會議結束前,劉好仃在白板上寫下一句話:
“流程不是越多越好,而是越準越好。”
這句話成了他們接下來幾天的工作指南。
接下來的一周,劉好仃帶著團隊走訪了幾條生產線,拿著流程圖一項項比對實際操作。他們發現了很多意想不到的問題——比如某道工序後工人需要等待10分鐘才能進行下一步;再比如某個檢驗環節其實隻是為了應付抽查,平時基本沒人真查。
“這些時間加起來,一天能浪費兩個小時。”小王在彙總報告中寫道。
“這不是浪費,是看不見的成本。”劉好仃補充了一句。
他們決定先拿其中一條玻璃切割線做試點,目標很明確:減少無效等待、合並重複檢驗、用數據替代經驗判斷。
試點開始那天,劉好仃特意換上工作服,親自去現場蹲點。他站在流水線旁,看著工人們按新流程操作,時不時點頭或搖頭。
剛開始確實有點混亂。有的工人習慣了舊流程,操作時還會下意識地多走一步;有的則對新安排不太適應,動作慢了不少。
“彆急,慢慢來。”劉好仃一邊觀察一邊提醒,“你們不是在改流程,是在找更順手的乾活方式。”
他讓小王做了幾張簡易的操作指引卡,貼在關鍵崗位旁邊,上麵畫著清晰的步驟示意圖,連顏色都分好了——綠色代表可以繼續,紅色代表要暫停確認。
第一天下來,產量略有下降,但誤差率降了不少。
第二天,工人們開始熟悉新節奏,效率慢慢回升。
第三天,劉好仃注意到一個細節:原本每次切割完玻璃,都要手動記錄一次尺寸,現在這個步驟被es係統自動采集了,不僅準確,還節省了人力。
“數據真的能說話。”他對小王說,“它不會騙人,也不會偷懶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