劉好仃站在會議室門口,手裡捏著一遝打印出來的數據報表,紙邊有點翹,像是被翻過很多遍。他深吸一口氣,推開門,裡麵已經坐了幾個人,小王正低頭在筆記本上寫東西,時不時抬頭看看牆上的白板。
“今天咱們不談流程優化了。”劉好仃把資料放在桌上,“來聊聊效果。”
這句話一出,空氣裡仿佛多了點什麼。有人鬆了口氣,也有人皺起了眉。
小王抬起頭:“老師,不是說還要標準化嘛?”
“標準得先知道往哪兒標。”劉好仃笑了笑,“咱們現在就像走路走了一半,得回頭看看腳印深淺,才知道是不是走對了路。”
第一個發言的是生產部的老李:“我覺得產量沒掉就算成功。”
“那要是數據準了但效率低了呢?”倉儲那邊的小張接話。
“效率又不是光看時間的。”質量組的陳姐插進來,“關鍵還是良品率。”
會議室一下子熱鬨起來,像是菜市場開市,各種聲音此起彼伏。
“我提個建議啊。”小王清了清嗓子,“我們能不能先定幾個核心指標?比如數據準確率、設備故障響應速度、還有……員工操作習慣的變化程度?”
“這倒是。”劉好仃點點頭,“但問題來了——你們說的這些,哪個最重要?”
大家一下安靜下來。
有人低頭翻資料,有人開始用筆敲桌子,還有人乾脆靠在椅背上,盯著天花板發呆。
“我看這樣不行。”劉好仃站起身,在白板上寫下幾個大字:效率、準確、適應、可持續。
“這四個詞,咱們每個人都得掂量掂量。”他說,“你要是隻看效率,可能會逼瘋一線;隻看數據準確,可能沒人願意配合;隻看員工感受,轉型就成了一場自我安慰。”
會議室陷入短暫沉默。
“所以,”劉好仃放下筆,“咱們先彆急著打分,先統一標準。”
第二天早上,劉好仃帶著幾個人去了車間。es係統的監控屏幕上,反射出一圈圈光暈。小王站在屏幕前,手指輕輕劃過幾條曲線。
“這個紅色預警,就是三天前係統自己發現的切割偏差。”他說,“如果不是它提醒,那批玻璃估計得報廢。”
“可問題是,”一位老工人撓了撓頭,“每次都要等它提醒,那我們豈不是成了它的跟班?”
“不是跟班,是搭檔。”劉好仃接過話,“以前你憑經驗判斷什麼時候換刀片,現在係統能提前告訴你什麼時候該換了。”
“那我還是覺得麻煩。”另一位女工嘟囔,“錄入數據又要花時間,本來一分鐘能乾完的事,現在要兩分鐘。”
劉好仃沒說話,隻是走到一台機器旁,按下暫停鍵。
“你看這台切割機,”他說,“它不會抱怨數據多,也不會嫌記錄煩,它隻會按指令執行。但我們不一樣,我們會累,會犯錯,會忘記。”
他頓了頓,看著那位女工的眼睛:“所以我們要做的,不是讓你們更辛苦,而是讓你們更聰明地乾活。”
女工眨眨眼,沒再說話。
回到會議室,討論還在繼續。
“我覺得吧,”小王突然開口,“評估不能光看結果,還得看過程。”
es係統確實提高了數據準確性,但如果我們發現某個模塊特彆容易出錯,那說明這個模塊需要優化,而不是直接否定整個係統。”
“有道理。”劉好仃點頭,“就像我們吃飯,不能因為湯鹹了就說這頓飯失敗了。”
這話引得大家笑了一下,氣氛緩和了不少。
“那問題來了,”生產部的李哥舉手,“如果有些指標我們暫時測不出來呢?比如‘員工適應度’這種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。”
“那就想辦法讓它看得見。”劉好仃拿起筆,在紙上畫了個簡單的圖表,“我們可以做個調查問卷,或者觀察他們使用係統的頻率變化。”
“那會不會太主觀?”財務那邊的人問。
“主觀也有主觀的價值。”劉好仃笑著說,“咱們不是在做科研論文,是在做工廠改進。有時候,一個老師傅的一句‘好像比以前順手了’,比一堆數據更有說服力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