陽光從百葉窗的縫隙裡漏進來,在會議室的桌麵上畫出一道道金線。小王正用手指在其中一條光線上來回滑動,像是在數著什麼。
“今天繼續。”劉好仃推門進來,手裡抱著一遝紙,邊緣整齊得像剛裁出來的玻璃邊角料。
屋裡的人陸續點頭,有人已經開始翻昨天的筆記,也有人盯著牆上的白板發呆,那上麵還留著幾個未擦乾淨的關鍵詞:效率、準確、適應、可持續。
“咱們先不急著改。”劉好仃把資料放在桌上,“先把標準定下來。”
這句話說完,屋裡安靜了幾秒,仿佛空氣都變得輕了點。
“我昨晚想了個事。”小王突然開口,“咱們是不是應該分清楚‘結果指標’和‘過程指標’?”
“什麼意思?”生產部的老李抬頭問。
“比如數據準確性,是結果;員工願不願意用係統,是過程。”小王解釋道,“如果我們隻看結果,可能會忽略那些真正影響轉型成敗的小細節。”
“這話有點意思。”劉好仃點點頭,拿起筆在白板上劃出兩欄,“左邊寫結果,右邊寫過程。”
陳姐皺眉:“可有些東西既是結果又是過程啊,比如員工適應度。”
“那就兩邊都寫。”劉好仃笑了笑,“咱不是考試填空題,不用非得分個你死我活。”
氣氛輕鬆了些,大家開始你一句我一句地往白板上添內容。
“設備異常響應時間算結果吧?”
“操作步驟減少也算過程?”
“數據錄入頻率呢?”
討論聲漸漸熱鬨起來,像是車間裡的機器慢慢啟動的聲音。
“等等。”小王忽然打斷,“‘預測性維護’這個功能,要不要算進評估體係裡?”
他這一問,屋裡又靜了下來。
“現在還不知道它到底能幫我們省多少時間。”老李說,“要是硬加進去,怕後麵不好收場。”
“但它的潛力大。”小王堅持,“如果係統能提前預警,很多問題就能避免,這不是單純的效率提升,而是風險控製。”
“這倒是個新角度。”劉好仃沉吟片刻,在白板角落寫下“改進潛力”四個字,又畫了個箭頭指向“預測性維護”。
“咱們搞評估,不能光看眼下。”他說,“還得看未來能變成什麼樣。”
這句話像是壓下了一個按鈕,屋裡的氣氛一下變了。
“那員工適應度怎麼算?”質量組的張工問,“有的人學得快,有的人學得慢,總不能按人頭打分吧?”
“那就看趨勢。”劉好仃答得乾脆,“一個月前不會用係統的,現在會用了沒?三個月後能不能自己優化流程?”
“這樣確實比靜態評分更有參考價值。”小王記下,“而且還能鼓勵大家主動學習。”
“對,這才是重點。”劉好仃笑了,“咱們不是為了評誰優秀,是為了讓整個團隊越來越好。”
會議繼續進行,白板上的字越來越多,顏色交錯,像是某種奇怪的地圖。
“我覺得係統穩定性這塊兒,權重可以再調高點。”倉儲的小趙發言,“畢竟要是係統經常崩,其他指標都白搭。”
“有道理。”劉好仃點頭,“不過也不能太高,不然大家都不敢試新功能。”
“那折中?”小王建議。
“行,就按你說的辦。”劉好仃拿起橡皮,把原來寫的數字擦掉,換了個中間值。
“話說回來,”陳姐忽然說,“這些指標怎麼落地?總不能天天開會討論吧?”
“這個問題問得好。”劉好仃豎起一根手指,“咱們先做個簡單的打分表,每個指標都有對應的觀察點,比如員工適應度,可以從使用頻率、提問次數、自主優化建議這三個方麵來看。”
“聽起來可行。”小王已經掏出筆記本開始整理,“我可以做一個電子表格,每周更新一次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