劉好仃站在會議室的窗邊,手裡捏著一張打印紙,上麵是密密麻麻的數據表格。陽光從玻璃外斜照進來,在桌麵投下一道細長的光影,像一把無形的尺子,把他和那些數字分隔開。
“這玩意兒比生產線還複雜。”他低聲嘟囔了一句,把紙輕輕擱在桌上。
小王已經坐在會議桌一頭,正低頭盯著筆記本電腦屏幕,眉頭擰得像個疙瘩。見劉好仃坐下,他抬頭說:“這次評估涉及六個市場、五個維度、三十多份反饋報告……我們是不是太貪心了?”
劉好仃沒立刻回答,隻是拿起茶杯喝了一口,熱氣騰騰的水汽模糊了他的眼鏡片。等視線恢複清晰後,他才緩緩開口:“不是貪心,是我們還沒找到重點。”
技術組的老張推門進來,手裡抱著一遝文件,臉色不太好。“我剛整理完泰國和越南的客戶反饋,”他說,“有些數據挺樂觀,但也有一些問題。”
“比如?”劉好仃問。
“比如,泰國那邊銷量不錯,但退貨率也高;越南客戶滿意度很高,可訂單量起不來。”老張把文件攤開,“咱們的標準,在他們那兒好像有點‘超綱’。”
劉好仃聽了,反倒笑了:“超綱也好,至少說明我們的產品過硬。”
“問題是,人家不一定需要這麼硬。”小王插話,“有個客戶說,他們要的是能用三年的玻璃,結果我們給了能用五年的,價格自然貴了一截。”
“這是個好問題。”劉好仃點點頭,“我們要做的不是‘最好的’,而是‘最合適的’。”
會議室裡一時安靜下來,隻有空調出風口輕微的嗡鳴聲。
小王敲了敲鍵盤,調出一份圖表:“現在的問題是,數據太多,方向太散。有人建議簡化指標,隻看銷售額和市場份額;也有人覺得不能忽略客戶反饋,畢竟複購率才是長期生意的關鍵。”
“兩邊都有道理。”老張歎了口氣,“但咱們人手有限,再這麼下去,評估還沒完成,大家先累趴下了。”
劉好仃沉思了一會兒,忽然站起來,走到白板前,拿起記號筆寫下了三個詞:銷量、滿意度、複購率。
“這三個,是我們現階段最該盯住的。”他轉身麵對眾人,“東南亞市場是試點,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。先把這幾個核心指標跑通,再考慮其他。”
小王眼睛一亮:“也就是說,我們先聚焦在‘賣得出去’‘客戶願意買第二次’‘客戶不退回來’這三個點上?”
“對。”劉好仃點頭,“剩下的指標可以保留,但優先級往後排。”
老張看著白板上的字,若有所思地說:“這樣確實能減輕不少負擔。我們可以先把泰國、越南、馬來西亞三個國家的數據拎出來,看看有沒有什麼共性。”
“好主意。”小王開始重新整理文檔,“我可以做一個對比分析表,把銷量和反饋結合起來看。”
“那技術這邊呢?”有同事問。
“技術這塊,重點關注客戶提到的產品使用環境,特彆是氣候差異帶來的影響。”劉好仃說,“咱們的產品標準不是越嚴越好,而是越適配越好。”
他頓了頓,補充道:“就像做飯,火候太大,菜就糊了;火候不夠,又不熟。咱做產品,也是這個理。”
這句話讓會議室裡的氣氛輕鬆了些,有人笑了笑。
“那我們就按這個方向調整。”小王合上筆記本,“回頭我發個初步模板給大家參考。”
“辛苦你了。”劉好仃拍了拍他的肩膀,“彆忘了,評價不是終點,而是下一步的起點。”
小王點頭:“明白,這就像打遊戲,過完一關還得接著闖下一關。”
“說得對。”劉好仃笑了,“咱們現在,就是剛過完第一關。”
會議繼續進行,大家開始分工整理資料。劉好仃回到座位上,翻開了自己的筆記本,寫下一行字:
標識優化——客戶反饋:耐候標識不清
他盯著這行字看了幾秒,心裡隱隱覺得,這個問題背後可能藏著更大的機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