夜色還未完全褪去,聖保羅的街道上已經開始熱鬨起來。劉好仃站在酒店陽台上,手裡端著一杯熱咖啡,看著樓下商場門口陸續出現的行人。發布會結束後的第一天,空氣中似乎還殘留著那一晚的熱度。
“今天得開始乾活了。”他自言自語,把杯子放在欄杆邊,轉身回到房間。
小王已經在客廳等他,筆記本電腦已經打開,屏幕上是昨晚活動的照片和幾條社交媒體評論截圖。
“人來得不少,但留言不多。”小王推了推眼鏡,“我們是不是得主動一點?”
“當然。”劉好仃拿起外套,“光靠運氣可不行,咱們得找上門去。”
他們第一站是一家本地建築設計事務所。這棟樓藏在一條不太起眼的小街裡,門牌號被藤蔓遮住了一半。助理帶他們穿過一段昏暗的樓梯,來到一間布滿圖紙與模型的工作室。
設計師是個留著絡腮胡的年輕人,一邊泡咖啡一邊聽劉好仃介紹產品。
“說實話,你們這個玻璃確實挺酷。”他用葡萄牙語夾雜著英文說,“但我們這邊建築風格比較多樣,顏色太單一的話,可能不容易搭配。”
劉好仃點點頭,在本子上記下“顏色多樣性”幾個字。
“有沒有特彆偏好的色調?”他問。
“比如深藍、墨綠,或者帶點金屬質感的那種。”設計師比劃了一下,“像你們中國的那種琉璃色?”
“琉璃色……”劉好仃笑了笑,“我們可以試試。”
從設計事務所出來,已是午後。陽光透過樹葉斑駁地灑在石板路上,劉好仃的襯衫後背已經被汗水浸濕。
“接下來去哪兒?”小王擦了擦額頭的汗。
“去工地。”劉好仃拉開車門,“真正用的人,才最有發言權。”
他們在一家正在施工的寫字樓見到了幾位當地工程師。這些人穿著安全帽和工裝褲,圍著一塊剛安裝的玻璃樣板議論紛紛。
“這個厚度,隔熱效果怎麼樣?”一個年紀稍長的工程師用手敲了敲玻璃表麵。
“實測數據在這裡。”小王遞上一份資料,“我們在深圳做過高溫模擬測試。”
“數據歸數據。”那位工程師聳肩,“實際安裝的時候,有些地方尺寸不標準,可能會出問題。”
“那你們遇到過哪些具體困難?”劉好仃插話。
工程師們你一言我一語地說開了:有的窗戶框太窄,玻璃塞不進去;有的角度斜得厲害,密封不好處理。
“聽起來像是我們的安裝說明還不夠接地氣。”劉好仃翻著筆記本,又寫下幾行字。
晚上回酒店的路上,劉好仃一直沒說話。小王偷偷看了他一眼,發現他眉頭微皺,眼神卻很亮。
“你在想什麼?”小王忍不住問。
“我在想,咱們是不是太依賴‘標準’了。”劉好仃輕聲說,“其實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的‘非標’情況,我們得學會適應。”
“所以……我們要改說明書?”
“不止。”劉好仃嘴角揚起一絲笑,“我們要讓當地人告訴我們,該怎麼改。”
第二天一早,他們在商場門口設立了臨時問卷調查點。小王負責發問卷,本地助理負責翻譯,劉好仃則在一旁觀察人群反應。
剛開始進展緩慢,很多人看了一眼就走開了。直到劉好仃親自上前,笑著遞上一支筆,說:“幫忙選個你喜歡的顏色吧,說不定下次來巴西,就能看到你挑的玻璃。”
這句話起了作用。幾個年輕人停下腳步,開始認真填寫問卷。有人甚至掏出手機拍下顏色樣本,說要回去給朋友看看。
“原來賣東西也可以這麼輕鬆。”小王感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