陽光透過玻璃幕牆斜斜地灑進培訓室,照在桌角那盆蔫頭耷腦的綠蘿上,像是給它打了一針強心劑。劉好仃站在門口,手裡抱著一遝厚厚的培訓手冊,封麵印著“文化與技能同行”的字樣,字體略顯卡通,是他特意讓小林設計的。
他低頭看了眼表,九點整,距離培訓正式開始還有十分鐘。
“小林,投影儀準備好了沒?”他一邊把手冊放在講台上,一邊問。
“早就搞定了。”小林坐在後排調試設備,今天穿了件米白色的襯衫,頭發紮得利落,“你這課件內容也太豐富了吧?我都快翻不過來了。”
“不豐富不行啊。”劉好仃笑了笑,“光講操作流程,員工耳朵會出繭子;光講故事,老板又該說我務虛。”
小林點頭:“所以你就來個‘雙拚套餐’?”
“對,就像我們廠裡最暢銷的夾層玻璃,一層是文化,一層是技能,中間還得有個粘合劑。”他說著,順手拿起一本手冊翻開,“你看,這頁講的是‘尊重與細節’——用陳文強他爸的故事帶出玻璃雕刻的嚴謹性,再引到我們現在的切割工藝。”
小林翻了翻,忍不住笑:“你這教材寫得跟故事書似的。”
“故事書好啊。”劉好仃聳肩,“人記得住故事,記不住說明書。”
話音剛落,門開了,幾個越南員工陸續進來,還是像上次那樣,低著頭找角落坐。其中一人正是陳文強,他今天穿著一身乾淨的工裝,手裡還拿著個小筆記本,看起來緊張中帶著認真。
“嘿,引導員同誌。”劉好仃朝他招手,“過來坐前排。”
陳文強愣了一下,點點頭,走到前排坐下,打開筆記本,一筆一劃地寫下“第一天”。
小林悄悄從包裡抽出一張便簽紙,輕輕塞進他的手冊裡。
紙上寫著:“你不是說錯話的人,你是講故事的人。”
陳文強看見字的那一刻,手指頓了頓,嘴角微微翹起。
培訓開始了。
劉好仃站在講台中央,看著底下二十多張麵孔,有熟悉的,也有陌生的。他清了清嗓子,道:“各位,歡迎來到咱們的第一期‘文化+技能’融合培訓。我知道有些人心裡可能嘀咕:我又不是來上學的,乾嘛聽這些‘大道理’?”
台下有人輕笑。
“但我想說,這些‘大道理’其實就在你們每天的操作裡。”他指了指牆上貼著的一句標語:“玻璃是最誠實的東西,你對它認真,它就對你透明。”
這句話是上回活動時他說的,沒想到被行政部做成了海報貼滿了廠區。
“比如,”他拿起一塊樣品玻璃,“我們常說要‘細節決定品質’,可到底什麼是細節?是尺寸?是手感?還是……態度?”
他停頓了一下,繼續道:“陳師傅,你說呢?”
陳文強一愣,抬頭看他。
“彆緊張。”劉好仃笑著說,“你爸是雕刻師,你覺得什麼叫細節?”
“嗯……”陳文強思索片刻,慢慢開口,“我爸說,雕刻玻璃就像雕人心,不能急,也不能粗暴。哪怕是一粒灰塵,都會影響最後的成品。”
全場安靜了幾秒。
“說得真好。”劉好仃鼓掌,“這就是文化的力量,它藏在每一個動作、每一次選擇裡。”
氣氛漸漸活躍起來,大家也開始跟著提問。
到了實操環節,問題來了。
一位墨西哥員工對著投影上的術語皺眉:“這個詞……怎麼發音?我不懂。”
劉好仃一看,是“邊緣處理”四個字,專業術語,確實拗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