晨光透過車間的玻璃斜灑進來,像一層薄紗輕輕蓋在劉好仃的肩上。他坐在辦公室裡,手裡捏著一張客戶反饋表,眉頭微皺。
“我們產品質量沒問題,但人家一問‘這牌子叫啥’,對方直接掛電話。”他喃喃自語,“這不是質量問題,是品牌認知問題。”
小林推門進來時,正看見他對著那張紙發呆。她端著兩杯咖啡,輕手輕腳地放在桌上:“又在想什麼大事?”
“大事。”劉好仃把表格遞給她,“你看,客戶說我們的產品不錯,但一問品牌,就沒了下文。”
小林掃了一眼,聳聳肩:“咱們廠名挺實在的,叫‘深圳xx玻璃廠’,還能咋改?”
“問題就在這兒。”劉好仃指了指表格上的備注欄,“人家要的是信任感、辨識度、記憶點。不是‘哪個區的哪個廠’。”
小林眨眨眼,突然笑出聲:“你不會真想搞個‘星辰玻璃’或者‘琉璃幻境’這種名字吧?”
“不急著起名。”劉好仃喝了口咖啡,“先得讓彆人知道我們是誰,值得信賴。”
小林低頭看著那張表格,忽然想起什麼:“上次培訓結束後,陳文強寫了個總結,裡麵有句話我記得特彆清楚——‘我們是一起工作的。’”
劉好仃點點頭:“對,品牌不隻是名字和廣告,更是彆人願意說出口的名字。”
小林若有所思地點點頭,順手從筆記本上撕下一張便簽紙,在上麵寫了幾行字,輕輕推到他麵前。
紙上寫著:“品牌不是口號,是彆人願意說出口的名字。”
劉好仃笑了笑,把這張紙夾進了自己的文件夾。
會議室裡的氣氛比往常安靜了些。
劉好仃站在投影儀前,背後屏幕上是一組數據圖:國際市場客戶反饋、品牌認知度調查、合作意向評分……每一項都指向同一個問題:質量過硬,但缺乏存在感。
“我們不是沒有機會。”劉好仃開口,“而是沒人知道我們有機會。”
一位管理層代表皺眉:“你是說,我們要開始打廣告?”
“不止廣告。”劉好仃指著屏幕,“還有公益活動、員工形象、客戶互動。品牌不是貼牆上的一句標語,是你走進市場時,彆人一聽就說‘哦,他們啊,我知道’的那種感覺。”
另一人搖頭:“可這些聽起來太虛了。我們還是應該專注生產效率。”
“效率是基礎,沒錯。”劉好仃不急不躁,“但你要賣出去,靠的不隻是效率,還有信任。比如,同樣是玻璃製品,彆人為什麼選你們?因為你有名字,有故事,有讓人放心的承諾。”
會議室裡沉默了幾秒。
“舉個例子吧。”劉好仃環視全場,“咱們的產品出口到墨西哥,質量沒得說,可客戶第一次合作時還是會猶豫。為什麼?因為他們不知道這個品牌背後是什麼樣的團隊、什麼樣的理念。”
有人低聲嘟囔:“那我們能做什麼?”
“我們可以讓他們記住我們。”劉好仃語氣堅定,“比如,下次展會,我們不再隻是擺攤,而是講一個關於‘一塊玻璃如何改變一座城市’的故事。”
會議室內有人開始點頭,也有人掏出本子記錄。
一位年輕主管低頭寫下一句話:“品牌=可信賴的價值總和。”
下班後,劉好仃在車間門口碰上了陳文強。
“聽說我被選進品牌小組了?”陳文強一邊鎖車,一邊問。
“嗯。”劉好仃邊走邊說,“你不是一直說自己隻是個搞技術的嗎?”
“我是啊。”陳文強撓頭,“可品牌這種事,不是市場部的事嗎?”
劉好仃停下腳步,看著他:“你覺得,什麼叫品牌?”
陳文強想了想:“應該是彆人對你的印象吧。”
“對。”劉好仃點頭,“那你說,誰最能影響彆人的印象?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