劉好仃把最後一口包子咽下去的時候,窗外的陽光已經偏斜了十五度。他望著會議室裡忙碌的人影,心裡突然有一種踏實的感覺。不是那種大功告成的輕鬆,而是剛剛找到方向的篤定。
“小林,那個診斷報告你整理得怎麼樣了?”他一邊問,一邊順手把空塑料袋捏成一團,扔進了垃圾桶,動作乾淨利落,像在車間裡操作機械臂一樣熟練。
“差不多了。”小林推了推眼鏡,“不過我發現一個問題,大家對‘品牌’的理解太分散了,有人覺得是ogo,有人說是廣告語,還有人直接說‘就是個名字’。”
“這說明我們還沒形成共識。”陳文強從一旁插話,“就像蓋樓,地基沒打好,上麵怎麼搭都不穩。”
劉好仃點點頭:“那就先不急著蓋樓,先把地打結實。”
他走到白板前,拿起記號筆,在空白處寫下幾個關鍵詞:可靠、專業、有溫度。
“這幾個詞是從客戶反饋和員工訪談中提煉出來的。”他說,“你們看看,有沒有什麼問題?”
小林盯著白板看了幾秒,忽然皺眉:“等等,這支筆好像不太出墨了……”
她換了一支,重新在“可靠”下麵畫了個圈:“這些詞聽著都挺不錯,但具體怎麼落地呢?”
“這不是一句兩句能說完的事。”劉好仃笑了笑,“但我們可以先想象一下,如果品牌是一個人,它應該是個什麼樣的人?”
“一個靠譜的朋友。”陳文強脫口而出。
“對。”劉好仃點頭,“不是高高在上的領導,也不是冷冰冰的機器,而是一個你願意托付事情的人。”
會議室裡安靜了幾秒鐘,仿佛所有人都在腦子裡勾勒那個“人”的模樣。
“那接下來我們就圍繞這三個關鍵詞,開始設計我們的‘人格’。”劉好仃轉身繼續寫,“視覺上怎麼體現?語言風格怎麼統一?行為規範怎麼建立?”
“我建議先統一視覺係統。”小林打開電腦,“現在我們連ogo都沒統一過,包裝顏色也五花八門,客戶看到的每一批貨都不一樣。”
“生產部那邊可以配合。”陳文強點頭,“我們最近也在優化包裝流程。”
“很好。”劉好仃滿意地笑了笑,“那就先從看得見的地方做起。”
討論很快進入視覺識彆係統的環節。
“我覺得主色調還是用深灰藍比較好。”陳文強拿出一張產品照片,“這是我們玻璃的主要顏色,沉穩、工業感強。”
“但我看過一些國際客戶的資料。”小林指著屏幕,“他們更傾向於溫暖一點的配色,比如橘紅或者淺黃,感覺更有親和力。”
兩人各執己見,氣氛有些緊張。
劉好仃沒說話,隻是低頭翻看之前收集的客戶反饋數據。片刻後,他抬起頭:“有沒有可能,既專業又溫暖?”
“什麼意思?”小林問。
“主色調用深灰藍沒問題,但輔助色加點暖色。”劉好仃隨手在紙上畫了一個草圖,“這樣既有工業感,又有溫度,不會顯得太冷。”
“這個思路不錯。”小林點頭,“我可以做個方案出來。”
“我也同意。”陳文強看著圖紙,“其實隻要整體統一,細節上調整空間還是很大的。”
劉好仃笑了笑:“品牌不是非黑即白的選擇題,而是一道綜合應用題。”
他把那張紙夾進筆記本,順便掃了一眼封麵——“xx玻璃廠”四個字赫然在目。他猶豫了一下,輕輕劃去,旁邊畫了個問號。
沒人注意到這個小動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