劉好仃坐在會議室的長桌前,手裡拿著一遝厚厚的報告紙。窗外陽光斜斜地照進來,在桌麵投下了一道金色的光痕,把紙上的數字映得格外清晰。
他翻到第一頁,上麵寫著“品牌認知度提升17.6”,嘴角不自覺地往上翹了翹。
小林推門進來,手裡端著兩杯奶茶,放在桌上時還冒著熱氣。“劉哥,你這表情,像是中彩票了。”
“差不多。”他指了指那行數據,“比中獎還難得。”
“可彆高興太早,”小林坐下,翻開自己的那份報告,“有些地方,我們的品牌認知還是個黑洞。”
劉好仃點點頭,繼續往下翻,果然在區域分析部分看到幾個紅色標記——西南、西北地區認知度不足5,幾乎可以忽略不計。
“廣告打出去了,公益也做了,怎麼還有死角?”陳文強走進來,語氣裡帶著點不服氣。
“因為咱們的聲音沒傳到那兒。”劉好仃合上報告,“就像你說話再大聲,如果沒人聽,也是白搭。”
“那怎麼辦?再加預算?”老王也進來了,手裡拎著筆記本電腦。
“不用加,但得調整方向。”劉好仃拿起筆,在紙上畫了個圈,“廣告不能停,但要更有針對性。比如西南那邊,我們可以找當地有影響力的ko合作;西北嘛……”
他頓了頓,看著小林:“你覺得拍短視頻怎麼樣?真實一點,就拍我們員工平時的工作狀態,或者助學回訪的過程。”
小林眨眨眼:“你是想讓大家知道,我們不是隻做廣告,而是真的在做事。”
“對。”劉好仃笑了笑,“品牌不是貼牆上的標語,是彆人眼裡的你,是怎麼看都靠譜的那個印象。”
會議開始後,大家圍坐一圈,氣氛比前幾天輕鬆不少。
市場部負責人先彙報了網絡聲量分析結果:微博、抖音、知乎等平台上關於品牌的關鍵詞討論量上漲了30,其中“玻璃廠做公益”成為熱搜詞之一。
“沒想到吧?”小林得意地看了陳文強一眼,“你還說人家是作秀。”
陳文強哼了一聲:“我也沒說他們一定是在作秀,隻是擔心效果。”
“效果不錯。”劉好仃接過話頭,“但還不夠。我們要讓人記住,不是靠刷屏,而是靠打動人心。”
他指著屏幕上的一段用戶留言念了出來:“‘這家玻璃廠挺有意思的,廣告不炫技,反而講人情味。’”
“你看,這就是我們要的效果。”
“可是劉哥,”老李皺眉,“這些數據到底能不能說明問題?客戶會不會隻是嘴上誇兩句,實際下單還是認大牌?”
“問得好。”劉好仃點頭,“所以我們要做的,不隻是讓彆人知道我們是誰,還要讓他們願意選我們。”
他轉頭看向小林:“接下來的宣傳,重點不是曝光,而是建立信任。”
小林認真地點點頭,在筆記本上寫下“信任感=真實+持續”。
“這個公式不錯。”她笑著念出來,“有點像我們之前那個‘可靠=及時回複+主動溝通’。”
“那就保留下來。”劉好仃說,“品牌建設,其實就是一個一個公式累積起來的過程。”
會議進行到一半時,小林突然停下記錄的動作,盯著屏幕看。
“怎麼了?”劉好仃問。
“有個客戶留言說,‘玻璃廠做公益很意外’。”她抬頭,“這是好事還是壞事?”
劉好仃沉默了幾秒,然後笑了:“意外說明我們以前沒被這麼看待過。現在變了,就是進步。”
他拿起筆,在筆記本上寫下這句話:“品牌轉型,從‘意料之中’走向‘意料之外’。”
會議結束後,劉好仃一個人留在會議室裡,整理資料。
窗外的風穿過玻璃窗,吹動了桌上的紙頁。他伸手壓住,目光落在那張夾在報告裡的卡片上。
那是幾天前助學回訪時,一個學生偷偷塞給他的感謝卡。上麵歪歪扭扭地寫著:“謝謝你們,我以後也想進你們廠工作。”
他輕輕摩挲了一下卡片邊角,心裡忽然冒出一個念頭。
人才戰略?或許,這就是起點。
走出會議室時,天已經快黑了。
廠區的燈光陸續亮起,像是星星落在地上。遠處傳來機器運轉的嗡鳴聲,混著夜風,聽起來竟有幾分溫柔。
他站在樓梯口,掏出手機看了一眼朋友圈。
小林剛發了一條動態:“原來品牌不是口號,是有人記得你說過的話,有人相信你做的事。”
他笑了笑,沒有評論,隻是點了顆愛心。
轉身準備回辦公室時,陳文強從後麵追上來。
“劉哥,”他聲音不大,“你說品牌建設做到什麼時候才算成功?”
劉好仃腳步一頓,回頭看了他一眼。
路燈正好在他臉上灑下一圈柔和的光暈。
他沒有立刻回答,隻是輕輕拍了拍陳文強的肩膀,然後繼續往前走。
身後,陳文強愣了一下,低頭看著自己胸前的工牌。
牌子上印著“xx玻璃廠”。
他忽然覺得,這名字好像也沒那麼土了。
喜歡深圳玻璃廠打工記請大家收藏:()深圳玻璃廠打工記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