劉好仃站在質檢室的窗邊,手裡拿著一支紅色記號筆,在玻璃上畫了個圈。陽光正好打在他剛寫下的“gd09複檢完成”幾個字上,照得那圈紅光像顆跳動的心。
小林抱著筆記本從門外探頭:“劉哥,數據出來了。”
“快放上來。”劉好仃轉身時帶起一陣風,吹得桌上的紙張嘩啦作響。
屏幕上是連續三周的質量波動圖,gd09的表現比預期還要穩定。邊緣毛糙率下降了1.2,劃痕問題幾乎絕跡,透光率也回到了正常範圍。
“看來這台老將還沒到退役的時候。”小林笑著拍了拍屏幕。
“不是它不行,是我們以前沒給它機會。”劉好仃翻著報告,“把這份數據發給各組負責人,下午兩點開會。”
阿芳推門進來,手裡抱著一遝打印好的報表:“客戶那邊也反饋了,最近幾批貨他們驗收得很順利,說我們交貨時間還提前了。”
“哦?”劉好仃挑眉,“物流那邊動作變快了?”
“不光是物流。”阿芳翻開一頁,“你看,包裝車間的人說新流程上線後,出庫效率提升了將近兩成。”
“這是個意外收獲。”劉好仃笑了笑,“不過咱們也不能隻看好的一麵。你剛才說的數據,有沒有遺漏的地方?”
阿芳頓了一下:“我查了係統裡的曆史記錄,發現有幾單去年的老訂單,數據好像沒錄入進去……”
“嗯。”劉好仃點點頭,“這事回頭再查,先準備會議內容。”
會議室裡,空氣裡飄著咖啡和油墨的味道。牆上投影著最新的質量分析圖表,顏色分明,像一幅幅抽象畫。
劉好仃站在白板前,手指輕輕敲著桌麵:“過去一個月,我們做了三件事:加強原材料抽檢、優化生產工藝流程、提升檢測頻率。”
他轉身寫下三個關鍵詞:“原料控製、工藝規範、人員培訓。”
“現在來看,這三塊都取得了明顯成效。”他指著屏幕上的曲線圖,“合格率從87提升到了93.5,這是一個不小的進步。”
王姐舉手:“劉哥,這些數據我們都認可,但你覺得這個水平能維持多久?”
“問得好。”劉好仃笑了笑,“我讓小林整理了一份連續三個月的波動圖,大家看——”
畫麵切換,一條藍線穩穩地在綠色達標區域上下浮動,幾乎沒有突破警戒線。
“這不是靠運氣。”劉好仃繼續道,“而是因為我們在流程中加入了動態監控機製。每一步都有責任人,每個環節都有預警點。”
“比如冷卻塔溫度,我們從每小時一次調整為智能感應聯動;切割刀更換周期也從經驗判斷改為了磨損度檢測。”
“還有最重要的,是我們建立了‘問題閉環’機製。”阿芳補充道,“一旦發現問題,必須有追蹤、有反饋、有改進。”
“沒錯。”劉好仃點頭,“就像上次那個砂料結塊的問題,雖然隻是個小細節,但我們追到了源頭,換了供應商,才換來今天的穩定。”
王姐若有所思:“所以,你說的‘動態監控’,其實就是在不斷校準我們的標準?”
“對。”劉好仃在白板上畫了個圓,“質量管理不是一次性達標的終點,而是一個不斷修正的過程。”
他停頓了一下,語氣變得溫和:“就像我們做人一樣,不可能永遠不出錯,關鍵是你願不願意去改。”
會議室安靜了幾秒,隨後響起掌聲。
會後,劉好仃回到質檢室,打開電腦,開始撰寫最終的評估報告。
小林端著兩杯熱茶進來:“劉哥,你說下一步該往哪兒走?”
“先把眼前這些成果鞏固住。”劉好仃一邊敲鍵盤一邊回答,“然後我們要考慮一個問題——怎麼讓這套機製更聰明。”
“更聰明?”
“對。”劉好仃抬頭看了他一眼,“比如用ai輔助檢測,或者建立一個實時數據平台,讓大家都能看到生產線上每一刻的變化。”
“聽起來有點高科技啊。”小林撓頭。
“時代變了,咱也得跟上。”劉好仃笑了,“不過彆擔心,咱們一步一步來。你現在要做的,就是把這次的數據整理成模板,以後每次評估都按這個來。”
小林點頭離開後,劉好仃繼續寫著報告。窗外的陽光已經移到了另一側,玻璃上的紅圈被拉長,變成了一個橢圓。
他忽然想起什麼,起身走到櫃子前,拿出一個貼著標簽的樣本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