劉好仃站在會議室門口,手裡捏著一遝厚厚的演練報告,眉頭微皺。陽光從走廊儘頭的窗戶斜照進來,把地板上的影子拉得老長。他低頭看了眼手表,距離模擬演練開始還有十分鐘,會議室裡已經傳來鍵盤敲擊聲和低聲討論。
他推門進去,看見阿芳正站在投影儀前,屏幕上是“風險預警機製壓力測試流程圖”,顏色搭配得像是兒童樂園的滑梯,紅黃藍三色分明。小張坐在角落裡,手裡拿著一個便簽本,上麵密密麻麻記滿了筆記,邊記還邊點頭,像是在給自己打氣。
“準備得怎麼樣?”劉好仃把報告放在桌上,聲音不高,但足夠讓整個會議室安靜下來。
“都準備好了。”阿芳回頭笑了笑,“係統已經模擬了三類突發風險,包括政治變動、彙率波動和文化衝突。”
“文化衝突?”劉好仃挑了挑眉,“聽起來像是國際版的‘水土不服’。”
“對,比如中東客戶突然要求重新設計包裝,理由是顏色不吉利。”阿芳指著屏幕上的案例,“我們模擬了不同層級的響應流程。”
“很好。”劉好仃點點頭,“那就開始吧。”
模擬演練一開始,氣氛就緊張了起來。屏幕上跳出一條“突發新聞”:“東南亞某國政府突然宣布限製玻璃製品進口,理由是‘本地產業保護’。”緊接著,係統開始倒計時:預警響應時限——48小時。
“啟動紅色預警!”小張立刻喊出聲,手指在鍵盤上飛快敲擊。
“信息彙總組,立刻聯係當地銷售團隊,獲取第一手政策動態!”阿芳也迅速進入狀態。
劉好仃站在一旁,看著團隊成員在各自的崗位上迅速反應,心裡鬆了口氣。但很快,問題就暴露出來了。
“我這邊沒收到銷售部的反饋。”小張皺眉,“係統提示‘信息延遲’。”
“我這邊也卡住了,流程跳轉太複雜。”另一個成員也抱怨。
“等等,我好像點錯了。”小張突然低聲說,然後迅速按下了“忽略”按鈕。
劉好仃眼神一閃,沒說話,隻是默默記下了這個細節。
演練結束後,會議室裡安靜了幾秒鐘,像是在等誰來打破沉默。
“整體反應速度比上次快了15,信息整合也比之前全麵。”劉好仃開口,語氣平靜,“但有幾個問題。”
他走到白板前,寫下三個關鍵詞:響應延遲、流程複雜、誤操作風險。
“首先,響應延遲說明信息傳遞渠道還是有問題。”他指著白板,“我們需要建立一個更直接的溝通鏈,比如指定‘前線哨兵’負責對接一線。”
“那流程複雜呢?”有人問。
“流程複雜是因為我們把預警機製當成了決策機製。”劉好仃笑了笑,“預警機製的核心是‘快’,不是‘全’。我們可以把流程簡化成‘識彆—彙總—響應’三步,每個步驟都有明確責任人。”
“那誤操作呢?”小張小心翼翼地問。
劉好仃看了他一眼,點點頭:“係統界麵需要優化,按鈕不能太相似,顏色區分要更明顯。”
“我記下了。”阿芳在筆記本上畫了一個簡化流程圖,旁邊寫上:“響應機製=簡潔高效”。
“好,接下來我們進入第二部分。”劉好仃翻開手中的報告,“合規檢查與曆史風險事件複盤。”
他點開一份文件,投影儀上出現了三起過去一年中發生的國際業務風險事件:中東包裝爭議、東南亞勞工標準問題、歐洲環保法規變更。
“我們來複盤這三起事件,看看現在的合規管理是否真的起到了作用。”
大家開始逐條分析,很快發現了一個問題。
“第三起事件中,環保法規變更後,我們內部流程更新了,但銷售團隊沒有同步培訓。”阿芳指著文件中的一段,“導致客戶投訴,項目差點中止。”
“這就是製度更新和執行之間的斷層。”劉好仃點頭,“我們改流程,但沒人改腦袋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