陽光從玻璃幕牆斜斜地灑進辦公室,落在鍵盤上,照得幾個字母微微發亮。阿芳正盯著屏幕,手指懸在回車鍵上,猶豫要不要把“綠色玻璃”這個詞加進關鍵詞列表裡。
“綠色……玻璃?”她嘀咕了一聲,又敲了下回車,係統立刻跳出幾個相關詞:“歐盟碳關稅”“環保建材”“節能玻璃”。
她皺了皺眉,“這也能關聯上?”
劉好仃正從茶水間回來,手裡端著兩杯剛泡好的茉莉花茶,聞言走過來,順手把一杯推到她麵前。
“怎麼了?”他問。
“我在設置關鍵詞追蹤的時候,輸入‘綠色玻璃’,係統自動彈出了‘歐盟碳關稅’。”阿芳把屏幕轉給他看,“這……是不是有點牽強?”
劉好仃喝了一口茶,點了點頭,“不牽強。客戶不會直接說‘我想要環保玻璃’,但他們會說‘我需要節能’‘我希望材料更綠色’,甚至‘我公司有碳中和目標’。這些詞背後,其實是政策在推動。”
阿芳若有所思地點頭,“所以我們要建立的不隻是關鍵詞追蹤,而是趨勢信號的捕捉機製?”
“對。”劉好仃放下茶杯,“客戶留言、訂單數據、政策動向,這三個維度要同步追蹤。不然我們看到的隻是表麵,不是方向。”
小張從工位那邊探過頭來,“可是劉哥,客戶留言真的能反映市場變化嗎?比如他們說‘喜歡陽光一樣的玻璃’,這怎麼變成數據?”
劉好仃笑了笑,“你們還記得上一章我們怎麼從‘心跳’‘家就在眼前’這些詞裡發現定製服務的機會嗎?客戶不會直接說‘我要定製’,但他們會用情緒表達需求。現在我們要做的,是把這種情緒翻譯成趨勢。”
阿芳點頭,開始在文檔裡輸入關鍵詞,“那我們先從‘環保’‘節能’‘智能’這些詞開始?”
“可以。”劉好仃說,“但不要隻盯著留言,訂單結構、客戶采購記錄、甚至退貨原因,都要看。市場不是一句話,是無數個細節的集合。”
小張歎了口氣,“聽起來比學一門外語還複雜。”
“複雜是正常的。”劉好仃說,“但隻要我們建立了機製,複雜的事也能變簡單。”
阿芳敲下最後一個關鍵詞,係統開始自動抓取數據。屏幕上跳出一張圖表,顯示過去一個月“環保玻璃”相關搜索頻次上升了百分之三十七。
“這個數字……是不是有點高?”小張皺眉。
“高是高,但還不足以說明趨勢。”劉好仃說,“我們要看的是持續性,不是一時的熱度。”
阿芳點點頭,“那我們繼續觀察?”
“觀察的同時,也要驗證。”劉好仃指著圖表上的一條備注,“這裡提到有個歐洲客戶突然取消了大單,這個信息你有嗎?”
阿芳翻了翻記錄,“有,但客戶沒說明原因,隻是說‘暫時不需要了’。”
“‘暫時’這個詞,有時候比‘永遠’還危險。”劉好仃低聲說,“我們要查清楚,是什麼導致了這個變化。”
小張看著屏幕,“會不會隻是客戶自己的調整?”
“有可能。”劉好仃說,“但如果我們不去查,就永遠不知道這是個案,還是趨勢的一部分。”
阿芳在文檔裡寫下:“客戶取消訂單,需查證原因。”
劉好仃看了眼時間,“這樣吧,你們繼續整理數據,我去一趟技術部,看看能不能把訂單數據和留言係統打通,這樣我們能更快識彆信號。”
“好。”阿芳點頭,小張也坐回工位,開始重新整理留言記錄。
陽光依舊透過玻璃灑在每個人的肩上,像是某種無聲的鼓勵。
劉好仃走出辦公室,走廊儘頭的窗戶正對著遠處的玻璃幕牆,反射著金燦燦的光。
他站在窗邊,看了幾秒,忽然想起什麼,拿出手機給阿芳發了條消息:“那個取消訂單的客戶,過去三年采購記錄能查嗎?”
消息很快回複:“能查,我這就調出來。”
他笑了笑,轉身走向技術部。
幾分鐘後,阿芳的電腦屏幕上跳出一份客戶畫像。過去三年,這位客戶每年都會采購一批玻璃,從最初的普通玻璃,到後來的節能玻璃,再到最近的智能調光玻璃。
“他的采購方向一直在變。”阿芳自言自語,“但最近一次,又退回到了普通玻璃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