劉好仃站在辦公室窗邊,望著樓下那條通往倉庫的小路。陽光不似昨日那般熾烈,倒是多了幾分溫柔,像是老天爺也願意給點時間讓玻璃廠的人喘口氣。
“劉哥,對比表格都整理好了。”阿芳從屏幕後探出頭來,語氣裡帶著點小心翼翼。
“好,咱們開始。”劉好仃轉身,手裡拿著一支筆,像是要指揮一場小型戰役。
小張推了推眼鏡,把筆記本電腦轉了個方向,“我這邊對比的是中東市場對節能玻璃的需求變化。根據咱們之前的預測,隔熱和防紫外線是核心需求,現在客戶反饋也確實提到了這兩個點。”
“不錯。”劉好仃點頭,“看來咱們沒猜錯。”
“不過……”小張頓了頓,“有些客戶提到的需求,咱們的預測裡沒覆蓋到。”
“比如呢?”阿芳問。
“比如自動調節溫度。”小張調出一條客戶留言,“這位客戶說他們正在找一種能根據陽光強度自動調節溫度的玻璃。”
劉好仃笑了,“這說明市場在升級,咱們得跟上。”
“那這個算不算預測偏差?”小張有點糾結。
“不算。”劉好仃搖頭,“咱們預測的是核心需求,現在看到的是需求的延伸,這是好事。說明我們抓到了趨勢的起點。”
阿芳在文檔裡記下:“趨勢延伸,需持續追蹤。”
“繼續。”劉好仃揮了揮手,“小張你負責客戶反饋,阿芳你看看訂單結構有沒有變化。”
阿芳調出訂單數據,“訂單結構方麵,咱們預測節能玻璃的訂單占比會上升,現在確實漲了百分之十五。而且有三家新客戶,都是衝著隔熱功能來的。”
“這說明咱們的預測方向是對的。”劉好仃說,“訂單結構的變化,是對市場趨勢的直接反饋。”
小張突然皺眉,“但政策這塊,咱們預測歐盟碳關稅會影響出口,可現在還沒看到明顯變化。”
“這個我來解釋。”劉好仃走過去,指著屏幕,“政策影響通常有滯後性,現在沒看到不代表沒有。阿芳之前在文檔裡備注過,要持續追蹤歐盟碳關稅動態,咱們得繼續盯。”
“那這部分算不算驗證通過?”小張問。
“算。”劉好仃語氣堅定,“預測的是趨勢,不是具體數字。趨勢對了,方向就沒錯。”
會議室裡安靜了幾秒,大家心裡都明白,這不隻是一個數據對比的問題,而是對整個預測機製的信心測試。
“接下來,咱們要做的,是把驗證結果整理成報告。”劉好仃說,“不是為了證明我們多厲害,而是為了給公司決策提供依據。”
“那怎麼寫?”阿芳問。
“先寫驗證方法。”劉好仃拿起筆,“再寫對比結果,最後寫結論。重點是趨勢方向對不對,不是每個點都得一模一樣。”
小張點頭,“我明白了,就像天氣預報,說今天有雨,結果下的是小雨,不能說預報錯了。”
“對。”劉好仃笑著拍了拍他的肩膀,“咱們不是算命,是做趨勢判斷。”
“那智能化趨勢這塊兒呢?”阿芳問,“客戶提到的自動調節溫度,還有展會看到的智能調光玻璃,這部分怎麼處理?”
“這部分單獨列出來。”劉好仃說,“這是新趨勢,需要重點關注。如果後續數據繼續支持,咱們就得考慮投入研發。”
阿芳記下:“智能化趨勢初現,建議持續追蹤。”
“好。”劉好仃環視一圈,“現在,咱們來總結一下。”
他走到白板前,寫下幾個關鍵詞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