劉好仃站在會議室門口,手裡拎著那個掉漆的保溫杯,杯身“勞動最光榮”幾個字像是被歲月磨得發亮。他剛從車間回來,褲腳上還沾著一點玻璃碎屑,像撒了一地的星星。
“這回輪到設計了。”他自言自語了一句,推開了會議室的門。
屋子裡已經坐了幾個人,阿芳正拿著筆在白板上畫圈圈,看見劉好仃進來,笑了一下:“劉哥,你可來了,我們都快開始頭腦風暴了。”
“彆急彆急。”劉好仃把杯子放在桌上,拉了張椅子坐下,“這回不是技術,是設計。咱們得換個腦子。”
“消費者需求這塊兒,我有點想法。”一個年輕組員舉手,“我覺得咱們可以做個線上問卷,現在人都上網,數據來得快。”
“線下訪談更真實。”阿芳反駁,“麵對麵問,才知道他們真正想要啥。”
“哎喲,你們這是要辯論啊?”劉好仃笑出聲,“要我說,都彆爭了,線上線下的都搞,兩手抓,兩手都要硬。”
“那預算怎麼辦?”有人問。
“預算?”劉好仃挑眉,“這事兒我來想辦法,你們先把方案做出來。數據多,分析準,咱們才能有的放矢。”
“劉哥,你這話說得,跟培訓老師似的。”阿芳打趣。
“我這不是被逼的嘛。”劉好仃聳聳肩,“咱這玻璃廠,不能光靠質量吃飯,得靠設計抓人眼球。”
他順手拿起桌上一個玻璃樣品,透亮的,邊角有些毛邊,像是剛出爐的試驗品。
“你們看這個。”他舉起來,“它現在是個普通杯子,但要是咱們給它加個把手,加個防滑紋,再在杯底印個圖案,是不是就不一樣了?”
“劉哥你這是要搞文創產品啊?”有人笑。
“文創也是品牌。”劉好仃認真地說,“咱們不是要做國際化品牌嘛,得讓人記住,得讓人喜歡。”
會議室裡安靜了幾秒,大家低頭記筆記。
“行了。”劉好仃一拍桌子,“你們分頭行動,問卷、訪談、資料收集,都安排上。三天後開個會,看看數據咋樣。”
他起身準備走,又回頭看了眼那個玻璃樣品:“記住,我們要根據消費者需求,讓這個玻璃變得更有吸引力。”
說完,他拎起杯子,走了出去。
幾天後,會議室的白板上貼滿了便利貼,像是春天開滿花的牆。
“數據顯示,現在的年輕人喜歡簡約、環保、有個性的設計。”阿芳指著一張圖表,“尤其是環保這塊,很多人願意為環保產品多花點錢。”
“這跟咱們之前的方向吻合。”劉好仃點頭,“咱們的環保玻璃,得突出出來。”
“不過。”一個組員皺眉,“市場上的信息太雜了,有些數據互相矛盾,不知道哪個更真實。”
“那怎麼辦?”有人問。
“先篩一遍。”劉好仃說,“挑出最核心的幾個維度,比如年齡、消費習慣、偏好風格。其他的先放一邊。”
“還有競爭對手的設計。”阿芳補充,“有些產品設計很隱蔽,很難抓到他們的核心賣點。”
“那就從他們的用戶評價入手。”劉好仃說,“用戶說好,說明他們確實抓住了需求。”
“劉哥,你這思路太靈了。”阿芳笑。
“我這不是被逼的嘛。”劉好仃撓撓頭,“你們也彆急,慢慢來,咱們得把這事兒吃透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