劉好仃站在會議室門口,手裡捏著一張便簽紙,上麵是阿芳整理出的客戶反饋摘要。陽光從玻璃窗外斜斜地照進來,照得那張紙上的字跡有些發亮。他眯了眯眼,心裡有點緊張,又有點期待。製度化的客戶反饋機製,聽起來簡單,做起來可不輕鬆。
“準備好了嗎?”他推開門,聲音不大,但整個會議室的氣氛立刻緊了幾分。
“差不多了。”小李一邊調整投影儀一邊回答,“就是流程有點複雜,阿芳說她得再理一遍。”
“複雜是因為我們還沒簡化。”劉好仃走到白板前,拿起馬克筆,“來,我給你們三步走。”
他寫下“收集→分類→響應”,筆跡乾淨利落。
“第一步,所有反饋必須在24小時內歸檔;第二步,按地域、行業、緊急程度分類;第三步,誰負責哪類客戶,就由誰來回應。”
“聽起來像分班作業。”阿芳嘀咕。
“對,就是分工明確。”劉好仃點頭,“你們彆怕麻煩,麻煩的是客戶,我們越清楚,他們越省心。”
“那萬一客戶反饋太雜,分不清怎麼辦?”小李問。
“那就用關鍵詞。”劉好仃指了指阿芳的電腦,“比如‘延遲’‘誤解’‘流程不清’,這些詞出現三次以上,就說明是高頻問題。”
“那我要是漏了怎麼辦?”阿芳有點擔心。
“不會。”劉好仃笑了笑,“你漏的,彆人會補。關鍵是機製建立了,我們就有方向。”
會議結束時,阿芳已經把流程圖貼在了牆上,還畫了個笑臉,說這樣大家看著不累。
反饋機製正式上線的第一天,郵件像潮水一樣湧來。
“劉哥,這個客戶說我們流程太複雜,看不懂。”小李一邊翻郵件一邊說。
“這個客戶說他們提了三次問題,都沒人回。”阿芳皺眉。
“還有這個,說我們回複太慢,都快下單了,結果沒人接。”小李歎氣。
劉好仃聽著,心裡有點沉。機製是建立了,但執行上還有問題。
“我們不是沒回,是回得不夠清楚。”他說,“客戶要的不是回複,是要確認他們的聲音被聽到了。”
“那怎麼確認?”阿芳問。
“我們得讓他們知道,我們在聽。”劉好仃打開電腦,“從今天開始,每個回複都要加上‘我們已收到,並將在xx小時內回複’。”
“那要是我們真的來不及呢?”小李擔心。
“那就提前說‘我們會延遲回複’,而不是讓他們等。”劉好仃敲了敲鍵盤,“客戶不怕慢,怕的是不確定。”
“這聽起來像……安撫客戶。”阿芳說。
“不是安撫,是尊重。”劉好仃抬頭,“他們不是來麻煩我們的,是來合作的。”
幾天後,客戶回信開始變多了,不是投訴,而是確認。
“劉哥,有個客戶說,雖然你們回複慢了一點,但我們知道你們在處理。”阿芳念著郵件。
“還有這個客戶說,你們的流程雖然複雜,但至少我們知道該找誰。”小李也笑了。
“看來,機製開始起作用了。”劉好仃喝了口茶,茶有點涼,但他心裡熱乎。
客戶回訪開始了。
“客戶說流程是清晰了,但響應還是慢。”阿芳翻著記錄,“他們希望我們能更快一點。”
“客戶說他們不是要快,是要確定。”小李補充,“這句話我記下來了。”
“確定。”劉好仃點點頭,“這比快更重要。”
他讓小李整理了一份“服務響應時間對照表”,按客戶類型、行業、地域分類,標出不同優先級的響應時間。
“我們不是要統一回複,而是要讓他們知道,什麼時候能等到回複。”他說。
“那高價值客戶是不是要優先?”阿芳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