陽光從窗外斜斜地灑進來,正好落在劉好仃的筆記本邊緣,像給那一頁加了層金邊。他合上電腦,抬頭看了眼牆上的掛鐘——下午兩點四十七分,會議室的空氣裡還殘留著咖啡和數據的混合味道。
“咱們開始吧。”他拍了拍手,打斷了小李和阿芳正爭論的“自然融合設計到底是不是趨勢”。
小李停下敲鍵盤的手,推了推眼鏡:“劉哥,我覺得咱們這模型是不是有點太依賴主觀判斷了?比如‘自然融合’這個詞,聽起來就像設計師在自我感動。”
阿芳翻著筆記本,語氣堅定:“可客戶確實提了,隻是頻率低,不代表不重要。”
劉好仃笑了笑,拿起白板筆:“你們說的都有道理。但模型的價值,不是讓它自己做決定,而是幫我們看清方向。咱們現在要做的,是驗證它有沒有用。”
“怎麼驗證?”小李問。
“先拿已知趨勢測試模型,看看它能不能準確識彆。”劉好仃在白板上寫下“環保認證”四個字,“比如南美的環保材料趨勢,我們已經確認它和客戶滿意度高度相關。如果模型能識彆出這一點,那說明它的邏輯是通的。”
阿芳點頭:“那我們先跑環保認證的數據。”
小李調出模型界麵,輸入參數,按下運行鍵。幾秒鐘後,屏幕上跳出一個趨勢強度評分:92.3分。
“哇,這分夠上清華了。”小李笑出聲。
“彆笑,看曲線。”劉好仃指著屏幕,“和客戶滿意度的曲線幾乎重合,說明模型能準確捕捉已知趨勢。”
阿芳記錄下數據:“看來模型在‘已知’這塊沒問題。”
“那接下來,是‘未知’。”劉好仃把白板上的“環保認證”圈起來,又寫下“自然融合設計”。
小李皺眉:“這個可沒那麼明顯。”
“正因為沒那麼明顯,才需要模型。”劉好仃啟動模型,輸入東南亞市場的客戶反饋數據,“我們先看看模型給出的趨勢強度是多少。”
幾秒後,屏幕上跳出一個數字:76.8分。
“比環保認證低不少。”小李說。
“但比預期高。”阿芳補充,“我們之前認為它可能隻有60分左右。”
“這說明什麼?”劉好仃問。
“說明它可能正在上升。”阿芳翻著數據,“而且,客戶滿意度的曲線也有輕微上升。”
“那它是不是趨勢?”小李看向劉好仃。
“不是主趨勢,但可能是次趨勢。”劉好仃在白板上寫下“次級優先趨勢”,“我們不能把它當成主打方向,但也不能忽視。”
“那我們怎麼處理?”阿芳問。
“繼續追蹤。”劉好仃說,“模型不是一錘子買賣,它得跟著數據變。趨勢也不是一成不變的。”他頓了頓,“它會變,我們得跟著變。”
阿芳在文檔裡加了一句備注:“自然融合設計=次級優先趨勢,持續追蹤中。”
小李忽然想起什麼:“對了,我剛才在跑模型的時候,發現北歐市場對‘自然融合’的搜索熱度在過去一個月上升了47。”
“北歐?”劉好仃挑眉,“我們之前沒怎麼關注北歐。”
“是啊,”小李點頭,“但他們的客戶反饋裡也有類似描述,比如‘柔和的光影’‘環境適配’這些詞。”
“看來不隻是東南亞。”阿芳說,“這個趨勢,可能比我們想象的更廣泛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