陽光穿過玻璃幕牆,在會議桌上投下細碎的光斑,像撒了一地的金粉。劉好仃剛坐下,手機就震動起來。他看了眼來電顯示,是管理層那邊的王總。
“劉工,趨勢報告我看過了,做得不錯。”電話那頭的聲音平穩中帶著試探,“不過,我還有個問題想聽聽你的看法。”
“您說。”
“咱們的品牌形象……是不是有點……太穩了?”
劉好仃愣了一下,轉頭看了眼會議室角落裡那麵公司標誌的金屬牌,陽光照在上麵,反射出的光有點刺眼。
“您是說,品牌有點老了?”
“嗯。”王總頓了頓,“國際客戶反饋裡,有提到咱們的產品不錯,但品牌形象不夠有辨識度。尤其是南美和東南亞,很多客戶覺得我們像是‘隱形人’。”
劉好仃沒說話,手指輕輕敲了敲桌麵。
“劉工?”
“我在想,”他輕聲說,“品牌不是鏡子,照不出自己,照的是彆人眼裡的你。”
王總那邊沉默了幾秒,笑了笑:“你這話說得有點意思。那我給你個任務,不隻是看趨勢,也要看看形象。下周例會,我想聽聽你的分析。”
電話掛斷後,劉好仃轉頭看向還在整理報告的小李和阿芳。
“管理層覺得我們品牌老了。”
小李抬頭,推了推眼鏡:“老?我們這品牌連廣告都沒怎麼打過,怎麼就老了?”
阿芳翻著筆記本:“可能不是年齡老,是……風格老。”
“對。”劉好仃點頭,“就像一個人穿衣服,十年前流行的是穩重,現在人家要的是個性。我們還在穿西裝打領帶,彆人已經穿潮牌了。”
“那怎麼辦?”小李問。
“先看看。”劉好仃站起身,“咱們剛建了趨勢模型,不如拿來試試,看看品牌在國際市場裡到底是個啥模樣。”
阿芳開始調出模型界麵,小李則接入了最新的客戶反饋數據庫。
“關鍵詞,品牌認知。”劉好仃在白板上寫下幾個詞,“傳統、老舊、缺乏創新……這些詞是不是在多個市場高頻出現?”
小李盯著屏幕,忽然皺眉:“還真不少。南美這邊有客戶提到‘像爺爺用的玻璃’,東南亞有個客戶說‘感覺你們是上世紀的工廠’。”
阿芳翻著數據:“還有客戶提到‘品牌沒有故事感’。”
“故事感?”劉好仃重複了一遍,眼神微微一沉,“品牌不隻是產品,它得有溫度,有性格。”
他走到窗邊,看著樓下工廠外牆上那麵斑駁的公司標誌,風吹過,牆上的廣告布輕輕晃動,露出一角褪色的ogo。
“原來我們以為的方向,其實是彆人眼中的背影。”他輕聲說。
阿芳在筆記本上寫下:“品牌老化=信任老化?”
小李靠在椅背上:“所以,我們要不要改品牌?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