陽光從百葉窗的縫隙裡漏進來,在白板上畫出幾道金色的條紋,像極了劉好仃剛理清的品牌認知分類圖。他站在白板前,手裡捏著一支半舊的馬克筆,眼神在“認知老化型”和“認知模糊型”兩個板塊之間來回遊移,像是在看一場無聲的辯論。
阿芳正坐在角落裡敲鍵盤,小李則抱著筆記本電腦來回踱步,嘴裡念叨著“語義模塊”“關鍵詞權重”之類的詞,活像在練口才。
“咱們得把這事兒掰開了、揉碎了,再重新拚起來。”劉好仃終於開口,語氣像是在講一道複雜的菜譜,“歐美市場覺得我們老,東南亞覺得我們穩,中東覺得我們專業,這事兒不能一鍋燉。”
“那得分類炒。”小李停下腳步,“就像炒菜,火候得掌握好。”
“你這比喻挺接地氣。”阿芳笑著敲了敲回車鍵,“那咱們先從歐美市場入手?”
“對。”劉好仃點頭,“‘認知老化型’市場的客戶,不是不喜歡我們,是覺得我們跟不上他們的節奏。”
“那怎麼改?”阿芳問。
“先從調性入手。”劉好仃用筆圈住白板上的“品牌調性”幾個字,“我們要讓彆人覺得我們不是老了,而是成熟了,還帶著點新意。”
“成熟+新意?”小李皺眉,“這不矛盾嗎?”
“不矛盾。”劉好仃笑了笑,“就像老酒裝新瓶,酒還是那個酒,但瓶子讓人願意打開。”
阿芳一邊記錄一邊點頭:“那咱們得給品牌調性定個方向,比如年輕化、活力感、創新力這些關鍵詞。”
“對。”劉好仃在白板上寫下“年輕化”“活力感”“創新力”幾個詞,“這幾個詞,咱們得在傳播內容裡體現出來。”
“那東南亞呢?”小李問。
“東南亞咱們得穩中求變。”劉好仃說,“他們覺得我們穩,這是優勢,但我們也得讓他們知道,我們不隻是穩,還有新。”
“那具體怎麼操作?”阿芳問。
“視覺感知,是第一步。”劉好仃指著白板上的“視覺感知”幾個字,“咱們的品牌形象,得從視覺上先給人一個新印象。”
“你是說……改ogo?”小李試探性地問。
“不是馬上改。”劉好仃搖頭,“是先改視覺語言。”
“視覺語言?”阿芳有點懵。
“就是咱們在所有對外傳播中使用的視覺元素。”劉好仃解釋道,“比如廣告語、包裝設計、官網風格、宣傳材料的配色和字體……這些細節,組合起來就是品牌的視覺語言。”
“那咱們得先有個方向。”阿芳開始興奮起來,“比如現代感+專業感?”
“對。”劉好仃點頭,“現代感讓人覺得我們跟得上時代,專業感讓我們不丟掉老客戶。”
“那怎麼平衡?”小李問。
“這就像穿衣服。”劉好仃笑著比劃,“你想顯得年輕,又不能太跳脫,得有點穩重感。”
“那咱們得先做視覺測試。”阿芳說,“比如用不同風格的ogo做客戶偏好調查。”
“可以。”劉好仃點頭,“但得先有個初步方向。”
他轉身在白板上畫了個草圖,左邊是傳統風格的ogo,右邊是一個更簡潔、線條更流暢的版本。
“左邊是咱們現在的,右邊是設想中的。”他說,“你覺得哪個更有吸引力?”
阿芳盯著看了會兒:“右邊那個,看著更乾淨。”
“小李呢?”
“我也選右邊。”小李點頭,“左邊有點太厚重了,右邊更輕盈。”
“那咱們就先朝這個方向走。”劉好仃拍了拍白板,“視覺感知,第一步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