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晨六點,天光剛透進玻璃廠的天窗,像一層薄薄的糖霜灑在車間的地麵上。劉好仃踩著這光走進控製室,手裡拎著兩個紙袋,一股熱乎乎的蔥油餅味兒在空氣裡輕輕炸開。
“趁熱。”他把袋子往操作台一放,順手拉開椅子坐下,“吃完再看數據。”
小林從屏幕前抬起頭,眼睛還有點發直:“劉工,您又通宵了?”
“沒通宵,是起太早。”他咧嘴一笑,咬了口餅,“人老了,覺少,不如早點來陪機器醒過來。”
控製台上的各項指標正安靜流淌,綠色曲線平穩得像早高峰前的馬路。這和一個月前那個警報頻發、數據亂跳的係統,簡直像換了家廠子。
“時鐘同步修好了。”小張從隔壁技術間探出頭,“誤差壓到五毫秒以內,現在全係統步調一致,跟軍訓似的。”
“那得給它頒個優秀標兵獎。”劉好仃邊嚼邊笑,“不過現在不急著慶功,咱們得看看——這身新衣服,到底合不合身。”
他打開筆記本,翻到一頁寫著“效果評估方案”的清單。昨晚他盯著係統運行日誌看了半宿,心裡那股勁兒越來越足:係統穩了,人也順了,是時候量一量,這場“數字化長高”到底長了多少厘米。
“今天第一件事,”他合上本子,目光掃過幾位骨乾,“咱們給自己做個體檢。”
小林一愣:“體檢?”
“對。”他點頭,“咱們不看臉色,不把脈,看數據。數字化水平、生產效率、響應速度、故障率……全算進去。不光自己比,還得跟外麵比。”
小張皺眉:“可有些數據……真不好拿。比如海外訂單的響應時效,銷售那邊記錄不全,財務又沒同步。”
“那就去要。”劉好仃語氣輕鬆,像在說“去樓下買瓶水”,“要不到,就去問;問不清,就回溯。係統有日誌,人有記憶,總能找到點線索。”
他站起身,走到白板前寫下三個字:準、全、信。
“咱們不怕數據難看,就怕數據不準。評估不是為了寫表揚信,是為了看清自己站哪兒,下一步往哪走。”
小林低頭翻著表格,忽然嘀咕:“萬一結果不如預期呢?忙活這麼久,要是提升不明顯……”
“那也得知道。”劉好仃打斷她,語氣溫和卻不容商量,“爬山的人,總得回頭看看,自己是不是真在往上走。哪怕隻挪了一小步,也是進步。怕的不是慢,是瞎走。”
會議室裡安靜了一瞬,隻有筆尖劃過紙麵的沙沙聲。
“而且,”他笑了笑,“我昨兒順手查了行業報告,咱們現在的ai質檢響應速度,已經比行業均值快了23。這可不是我吹,是數據說的。”
小張眼睛一亮:“真的?那咱們豈不是……偷偷領先了?”
“彆得意。”劉好仃擺手,“領先半步叫優勢,領先十步叫風險。咱們的目標不是當出頭鳥,是當那隻飛得穩的。”
評估工作當天啟動。劉好仃把團隊分成三組:一組負責技術指標,一組對接運營部門收集流程數據,最後一組專門做橫向對比分析。
他自己拎著保溫杯,一間間辦公室串門。
財務科的李姐正對著exce發愁:“上季度的海外報價周期,係統沒留痕,我這隻能翻郵件。”
“那就翻。”劉好仃坐下,順手幫她拉出篩選條件,“按時間排,按客戶排,按產品線排。一頁頁看,總能拚出個大概。”
“您還真來啊?”
“不然呢?”他笑,“我又不是來聽‘沒辦法’的,我是來聽‘再想想辦法’的。”
中午,會議室堆滿了打印出來的圖表和手寫備注。劉好仃站在投影前,把初步彙總的數據投上牆。
“來,看看咱們的‘體檢報告’第一版。”
屏幕亮起,一張雷達圖緩緩展開:數字化水平、生產效率、係統穩定性、響應速度、協同能力……六項指標中,四項已明顯高出基準線。
“ai質檢準確率提升21,廢品率下降14。”小林念著數據,聲音有點發顫,“b線平均故障間隔時間,從72小時延長到138小時。”
“這意味著什麼?”劉好仃問。
“意味著,”小張接上,“咱們的機器,現在不僅能自己乾活,還能自己‘保養’自己。”
劉好仃點頭:“以前是人盯著機器,現在是機器提醒人。這不叫升級,這叫翻身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