陽光剛爬上會議室的百葉窗,像一排小梯子搭在桌角。劉好仃把手機輕輕翻了個麵,屏幕暗下去,映出天花板上那盞老式日光燈的輪廓。他沒急著說話,而是從包裡抽出一張a3紙,抖了抖,鋪在桌中央。
紙上是昨晚熬夜畫的草圖:左邊一列寫著“德國品牌——古典樂+建築師講解”,右邊一列是“日本品牌——陶藝聯名+極簡包裝”,中間一條粗線劃開,寫著四個字:“我們,怎麼走?”
小林端著咖啡進來,看見圖愣了一下:“這圖……像極了我小時候畫的‘彆人家的孩子’對比表。”
“差不多。”劉好仃笑著把筆遞過去,“現在咱不是比成績,是比誰能活得像自己。”
小張緊跟著進來,手裡捏著一份打印的論壇日程表,眼睛亮著:“那個德國ceo的演講,排在第二天上午十點,主題是‘信任,比流量貴’。”
“好題目。”劉好仃點頭,“咱們去聽,不為鼓掌,為偷師。”
三人圍坐下來,空氣裡有種微妙的緊繃感——分析完了對手,也看清了自己,可下一步到底怎麼邁,誰心裡都沒百分百的底。
“傳播渠道選啥?”小林翻開筆記本,“社交媒體?現在建材圈的短視頻,不是工地爆炸就是玻璃自爆,咱要不要也拍個‘防彈玻璃擋子彈’?”
“拍可以,但彆演。”劉好仃搖頭,“真有客戶做過測試視頻,咱們拿授權,打上‘真實案例’水印,比自己演靠譜。”
小張插嘴:“可光靠短視頻,總覺得像在菜市場吆喝。咱們想走高端,是不是得上點‘貴氣’的平台?比如行業雜誌、國際展會?”
“兩個都上。”劉好仃在紙上畫了個雙箭頭,“線上靠內容立人設——‘靠譜老頭在線修係統’這種;線下靠展會刷存在感。咱們的技術獎項不是擺設,展板做得大氣點,燈打亮點,讓人路過都想拍照。”
小林皺眉:“預算呢?上次財務說全年品牌費用就兩百萬,還不夠人家一場活動的零頭。”
“咱們不燒錢,咱們‘省著亮’。”劉好仃笑,“比如展會,不租最大展位,但設計要讓人記住。我昨晚想到個點——把咱們那塊拿了國際獎的防爆玻璃,做成展台主牆,背麵打燈,正麵刻客戶名字。每來一個客戶,掃碼就能看到這塊玻璃去過哪些地標項目。”
小張眼睛一亮:“這不就是‘榮譽牆’升級版?還能收集潛在客戶數據!”
“對。”劉好仃在本子上記下,“互動比展示重要。咱們不光讓人看,還得讓人參與。”
討論漸入佳境,但分歧也隨之而來。
“我覺得社交媒體得重點投。”小林堅持,“現在海外設計師都用instagra和pinterest,咱們的產品圖拍得專業點,標簽打準,自然流量能起來。”
“可傳統渠道也不能丟。”小張不同意,“上次荷蘭客戶說,他們做采購決策時,還是會翻行業年鑒和專業報告。咱們要是隻搞線上,像極了‘網紅’,不夠穩。”
劉好仃沒急著裁決,而是翻開上一章的分析筆記,指著幾行數據:“看看咱們的目標客戶——博物館、高端住宅、地標建築。他們做決策周期長,重口碑,信權威。所以,咱們得‘兩條腿走’。”
他拿起筆,在紙上畫出一個十字坐標。
橫軸是“影響力廣度”,縱軸是“信任深度”。
“社交媒體在橫軸上跑得快,但縱軸不夠高;行業展會、專業報告相反。咱們要做的,是讓兩條線在某個點交叉——比如,先用社交媒體吸引關注,再用專業內容把人留下。”
小林若有所思:“就像釣魚,先撒餌,再收線。”
“沒錯。”劉好仃笑,“咱們的餌,是‘透明工廠’直播;咱們的線,是每塊玻璃附帶的‘生命卡’。”
小張點頭:“那公關活動呢?搞不搞?怎麼搞?”
“搞,但不貪多。”劉好仃早有打算,“大型活動,一年四次,每季度一次,結合行業展會、新品發布或客戶答謝。中間穿插小型線上互動,比如‘玻璃冷知識問答’‘設計師連線日’。”
“頻率能接受。”小林鬆了口氣,“可內容呢?總不能每次都講‘我們很靠譜’吧?”
“當然不是。”劉好仃從包裡掏出一張照片,推到桌中央。
照片裡是一塊弧形玻璃,表麵有細微的紋理,像風吹過的沙丘。
“這是咱們為迪拜一個藝術中心定製的曲麵玻璃,生產時用了新工藝,良品率隻有63。但客戶說,這種‘不完美’的紋理,反而成了藝術品的一部分。”
他抬頭:“咱們的故事,不該隻是‘多穩’‘多強’,還可以是‘多特彆’。每塊玻璃背後,都有技術,也有人。”
小林輕聲說:“那咱們的公關活動,能不能做成‘故事會’?邀請客戶、設計師、質檢員,一起講一塊玻璃的誕生?”
“好主意。”劉好仃在本子上寫下,“名字我都想好了——‘一塊玻璃的旅程’。”
這章沒有結束,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!
小張笑著補刀:“主持人就您了,劉工。您往那一站,就是‘活體信任證書’。”
會議室裡笑成一片。
笑完,劉好仃收起笑容,認真看著兩人:“我知道大家還有顧慮。怕投了錢,沒回聲;怕忙一場,客戶還是覺得我們‘便宜貨’。”
他頓了頓,聲音沉下來:“但咱們的優勢不是憑空來的。三年98.7的準時交付率,八百多天係統零重大故障,這些不是ppt能編出來的。”
“咱們的方案,不是賭,是算。”他指著白板上的計劃,“每一步,都踩在自己的長板上。不學彆人穿高定,但咱們的工裝,得洗得發白,扣子鋥亮。”
小林深吸一口氣:“那……咱們什麼時候開始?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