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晨的陽光穿過玻璃幕牆,斜斜地切進辦公室,正好落在小林剛泡好的那杯速溶咖啡上。熱氣微微晃動,把光暈攪成一圈圈漣漪。她還沒來得及吹一口,門就被推開了。
劉好仃拎著兩個塑料袋進來,裡麵是剛買的燒麥和腸粉,油紙都浸出淡淡黃印。“先墊墊,”他把袋子往會議桌上一放,“今天咱們不聊傳播,聊點‘場麵話’。”
小張從工位探頭:“要搞活動了?”
“不止是搞,”劉好仃拉開椅子坐下,“是要把場麵搞大,把話說到點子上。”
上一輪廣告投出去,客戶谘詢多了,社交媒體也開始有人主動曬項目照片。但劉好仃清楚,光讓人知道你,還不夠。得讓人願意提你,願意為你說話——這事兒,得靠公關來推一把。
會議室裡人陸陸續續到齊,劉好仃打開投影,白板上赫然寫著四個字:“聲量升級”。
“傳播是發聲音,”他指著屏幕,“公關是請客吃飯——請媒體吃,請行業吃,也請未來客戶吃。”
小林笑出聲:“那咱們是不是得先練練敬酒詞?”
“詞不重要,”劉好仃擺擺手,“重要的是端上桌的菜得硬。”
討論很快熱起來。有人主張辦新聞發布會,直接麵對媒體,亮數據、講技術;有人覺得太正式,不如讚助一場綠色建築論壇,低調又有調性。
“發布會像考試,答得好加分,答不好扣分。”小張皺眉,“咱們沒走過這流程,萬一被問住……”
“那讚助呢?”小林反問,“花幾十萬冠名,最後隻換來一句‘感謝深圳玻璃廠支持’,念完就沒人記得?”
劉好仃聽著,沒打斷。等大家說得差不多了,他拿起筆,在白板上畫了兩條線。
一條寫著“響動”,一條寫著“信任”。
“發布會能造響動,”他說,“但隻要咱們準備足了,響動裡也能長出信任。讚助呢,是種樹,慢,但根紮得深。”
他頓了頓,補上一句:“所以——兩條腿,一起走。”
會議室安靜了一秒,隨即爆發出一陣笑聲。小林拍桌:“您這是要搞‘發布會+讚助’聯排演出啊?”
“對。”劉好仃點頭,“發布會當天,我們宣布讚助‘亞洲可持續建築峰會’,同步發布環保技術白皮書。媒體有料可挖,行業有話可評,咱們——有事可說。”
空氣裡那股猶豫勁兒,像被風吹散的霧,一下子透亮了。
籌備從第二天就開始了。
預算表攤開,數字像螞蟻爬滿紙麵。場地、物料、媒體邀請、直播團隊、現場布置……每一項都在喊“超支”。
劉好仃帶著財務和策劃組重新過了一遍方案,砍掉花哨的燈光秀,取消嘉賓伴手禮的定製禮盒,連背景板都從雙層立體結構改成平麵噴繪。
“省下的錢,”他說,“全挪到技術展示區——我要讓記者能親手摸到那塊會‘呼吸’的玻璃。”
場地也費了一番周折。最初談的會展中心大禮堂,檔期被一家跨國企業包了。後來輾轉聯係上一家剛開業的低碳會議中心,對方聽說是支持綠色建材推廣,主動降了三成費用,還免費提供碳排放監測數據作為活動配套。
“他們圖啥?”小張嘀咕。
“圖咱們的故事能上新聞。”劉好仃笑了,“雙贏,才叫合作。”
最麻煩的是合作方溝通。峰會主辦方起初隻願給二級讚助商身份,露出機會有限。劉好仃親自打了三通電話,又發去一份詳儘的技術應用案例集,終於換來主舞台側屏的ogo展示,以及一場十五分鐘的主題發言。
就在最後一次協調會上,對方隨口提了一句:“對了,我們今年新設了個‘綠色創新貢獻獎’,你們有興趣參評嗎?”
劉好仃眼睛一亮:“有,怎麼沒興趣?”
回辦公室路上,小林忍不住問:“真要參評?評委可都是國際專家。”
“評不上,也是露臉。”劉好仃邊走邊說,“參評材料往官網一掛,本身就是背書。”
她點點頭,心裡那根弦,又繃緊了些。
發布會前四十八小時,一切進入倒計時。
技術團隊在展廳反複調試智能調光玻璃的感應係統,確保現場演示時能隨光線自動變色;小林帶著文案組核對每一張ppt上的數據,連小數點後一位都不放過;小張則忙著確認媒體名單,生怕漏掉任何一個行業垂直媒體。
劉好仃反倒不急。他坐在辦公室,一頁頁翻著發言稿,最後刪掉了所有形容詞,隻留下事實和數字。
“不用說得漂亮,”他自言自語,“說得準,才漂亮。”
發布會當天,天剛亮,團隊就到了現場。
會場布置得簡潔有力:主背景是巨幅玻璃幕牆影像,上麵流動著全球地標建築的光影,每一塊都標注了使用產品的項目名稱和年份。入口處設了個互動展台,參觀者可以親手操作玻璃的透光度調節,還能掃碼查看實時節能數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