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晨的玻璃廠還沒完全蘇醒,走廊儘頭的保潔阿姨推著水桶,拖把劃過地麵發出“沙沙”的輕響。小林抱著一摞文件從電梯出來,剛想拐進辦公室,就看見劉好仃站在茶水間門口,手裡捏著半杯涼掉的茶,正盯著牆上的日曆出神。
那頁日曆被紅筆圈了個大圈,寫了個“評”。
“您在想那個紀錄片的事?”小林走近,把文件夾輕輕放在窗台上。
劉好仃回過神,笑了笑:“不,我在想——熱鬨過後,咱們到底留下了什麼。”
他轉身走進會議室,門還沒關上,小張已經坐在桌邊啃包子了。
“今天不開慶功宴?”小張含糊地問。
“開完了。”劉好仃拉開椅子,“昨天泡麵就是。”
會議室裡陸續來了人,氣氛輕鬆,有人聊起昨晚媒體推送的標題,有人翻著手機裡的現場照片。笑聲不斷,像剛打完一場勝仗的營地。
劉好仃沒笑。他打開投影,屏幕亮起,沒有ppt,隻有一行字:
“品牌影響力,不能靠朋友圈點讚來算。”
笑聲漸漸停了。
“發布會是火了,”他說,“但火的是‘玻璃斷電還能亮’,還是‘深圳玻璃廠真的懂環保’?”
沒人接話。
“接下來,咱們不吹牛,不講故事,”他頓了頓,“我們來算賬。”
小林眨眨眼:“算什麼賬?”
“知名度的賬,美譽度的賬,還有——彆人腦子裡有沒有記住咱們這塊玻璃。”
他站起身,把白板翻了個麵,寫下三個詞:
調查、評估、結論。
“從今天起,一周時間,我們要搞一次‘品牌體檢’。看看到底是真出名了,還是隻是朋友圈刷了個存在感。”
小張咽下最後一口包子:“您這是要我們當‘品牌醫生’?”
“對。”劉好仃點頭,“你們每人都是主治醫師。小林負責知名度調查,小張牽頭美譽度評估,技術組配合做數據交叉驗證。”
“這麼正式?”小林有點意外。
“越熱鬨過後,越要冷靜。”劉好仃看著大家,“咱們不是拍完紀錄片就收工的劇組,是想讓世界記住中國製造的工廠。這一步,不能跳。”
氣氛慢慢變了。有人掏出筆記本,有人默默打開電腦。慶功的餘溫還在,但工作的新節奏已經鋪開。
三天後,調查組開始碰頭。
小林皺著眉翻手裡的表格:“東南亞那邊,受訪的二十家設計公司,有十二家說‘聽說過’,但問產品特點,全答不上來。”
“光聽說沒用。”小張接過話,“我這邊做了輿情分析,美譽度是漲了,但關鍵詞還是‘現場演示有意思’‘故障處理得體’——沒人提技術,沒人提環保標準。”
“說明什麼?”劉好仃問。
“說明咱們的‘記憶點’偏了。”小林歎了口氣,“大家記住的是‘那個會亮的玻璃’,不是‘那個用全電熔爐、廢料回收率92的玻璃廠’。”
劉好仃點點頭:“那我們就得把‘記憶點’掰回來。”
問題很快浮現。國際市場調查公司報價高得嚇人,臨時外包不現實。團隊決定自己上,可電話打出去,十家有八家直接掛斷。
“人家一聽是‘品牌調研’,以為是推銷。”小張無奈,“還有個建築師說:‘你們不是剛辦完發布會嗎?怎麼又來?’”
劉好仃聽完,忽然笑了:“他們不接電話,是因為我們太‘正經’了。”
“啊?”
“咱們一上來就說‘品牌建設效果評估’,誰聽得懂?換成——‘我們想聽聽您對綠色建材的真實看法,順便送您一塊會變色的玻璃樣品’呢?”
小林眼睛一亮:“用產品當‘敲門磚’!”
當天下午,團隊調整策略。調查問卷改成了“行業趨勢小調研”,附贈一塊拇指大小的智能調光玻璃片,掃碼還能看節能數據動畫。
效果立竿見影。第二天,回複率翻了三倍。有位德國事務所的負責人甚至回了封長郵件:“你們的玻璃讓我想起柏林新市政廳的采光改造項目,你們有興趣聊聊嗎?”
劉好仃把郵件轉進群,隻回了兩個字:“留著。”
第五天,數據彙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