尤哈的手機屏幕還亮著,那條來自智利谘詢公司群聊的消息像塊剛出爐的烙鐵,燙得人不敢久看。會議室裡沒人說話,但空氣裡飄著一股“又要打仗了”的味兒,熟悉得像是廠裡玻璃窯爐剛點火時那股熱流。
劉好仃卻沒急著開口,而是慢悠悠從抽屜裡翻出個巴掌大的記事本,封皮已經磨得發白,邊角還卷著,上麵用紅筆歪歪扭扭寫著“風險台賬·第3版”。
“先彆想阿根廷的事。”他翻開本子,啪地拍在桌上,“咱們得先看看,之前那幾場‘小火’滅得怎麼樣了。”
小陳正端著茶杯吹氣,一聽這話差點嗆著:“啊?現在不是該準備打新仗嗎?”
“打新仗也得知道舊仗打得怎麼樣。”劉好仃笑了,“不然你連自己有幾顆子彈都不清楚,衝上去不是送菜?”
阿米爾撓頭:“可……咱們也沒定過啥評估標準啊,咋評?”
“標準?”劉好仃指了指牆上的白板,上麵還貼著上個月的複盤表,“咱們不是有‘預警→預案→預演’這套流程嗎?那就按這三步走——預警響了沒?響了幾次?預案啟動沒?啟動後管不管用?預演有沒有暴露問題?”
尤哈眼睛一亮:“懂了!就像咱們廠質檢,不是光看成品裂不裂,還得查溫度曲線、退火時間、人員操作記錄。”
“對嘍。”劉好仃點頭,“風險管理不是玄學,是手藝活。得有數據,有痕跡,有複盤。”
小陳放下杯子:“那……咱們怎麼分工?”
“你負責統計預警次數和響應速度,尤哈查預案執行記錄和外部反饋,阿米爾梳理客戶溝通和成本變動。”劉好仃在本子上劃了三條線,“三天後交初稿,咱們再碰。”
三天後,會議室的投影幕布上,一張新表格靜靜躺著,標題是《品牌全球化風險管理階段評估2024.04)》。
小陳先彙報:“四月份共觸發有效預警三次——越南海關核查、南美碳足跡新規動向、阿根廷綠色附加稅草案。響應時間平均4.2小時,最快一次是越南那邊,代理消息剛到,咱們操作卡就發了出去。”
“比上季度平均12小時快了一倍多。”尤哈補充,“而且這次沒有臨時抱佛腳,全是按預案走的。”
阿米爾翻著客戶反饋記錄:“越南客戶說咱們這次特彆‘穩’,南美那邊雖然還沒正式出政策,但已經有兩家主動問咱們有沒有低碳認證計劃,說明他們覺得咱們‘靠得住’。”
劉好仃聽著,嘴角慢慢翹起來,像看見爐溫曲線終於爬上了理想區間。
可小陳突然皺眉:“但……有些數據不太全。比如越南那次,代理說海關突擊驗貨,可咱們係統裡沒記這事兒,要不是我後來打電話問,差點漏了。”
尤哈也點頭:“碳檢測那邊,有次加急申請被拒,我隨手記在便簽上了,後來貼電腦邊角,結果清潔工一擦——沒了。”
“所以評估不能光看係統。”劉好仃把本子推過去,“我這本子,從三月開始,每條預警、每次響應、每個卡點都記了。你們也翻翻會議紀要、郵件往來、操作卡簽收記錄,把缺的補上。”
接下來半天,辦公室像被扔進了一台碎紙機。小陳蹲在檔案櫃前翻紙質記錄,尤哈在電腦裡扒郵件時間線,阿米爾甚至把手機聊天記錄導出來一條條過。
傍晚時分,更新後的表格終於成型。
劉好仃站在投影前,手指點著屏幕:“三次預警,三次響應,零重大損失,客戶信任度提升。應急預案平均執行率87,最高一次98——越南那次。”
“98?”小陳笑出聲,“還有2哪兒去了?”
“銷售部小李沒看操作卡,給客戶回了句‘我們會儘快處理’,結果客戶追問‘儘快是多久’,差點露餡。”劉好仃搖頭,“後來我讓他抄了十遍標準話術。”
眾人笑作一團。
可阿米爾忽然抬手:“劉師傅,我補數據時發現個事兒——越南海關那次,咱們雖然文件齊全,但對方拖了四十八小時才放行。後來查出來是文件格式問題。可……這說明他們內部標準在變,咱們光盯著文件內容,是不是有點‘頭重腳輕’?”
劉好仃眼神一凝,隨即笑了:“問得好。風險不是死的,是活的。它會進化,會繞道,會打擦邊球。咱們的管理也得跟著長。”
小陳若有所思:“那以後是不是得加一條——定期回訪代理,問他們最近‘卡’客戶最多的是啥?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