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陳的指尖還懸在回車鍵上方,郵件發送成功的提示框剛彈出來不到十秒。劉好仃已經站在他身後,目光掃過屏幕上的技術參數,像一塊玻璃被緩緩推入檢測儀,精準、穩定,不帶一絲慌亂。
“8.5米曲率,防黴中空,兩周出樣。”他低聲重複了一遍,嘴角反而往上提了提,“這不正好?咱們剛把新加坡的‘看不見的指標’摸清楚,人家就送題上門了。”
小陳轉過頭,語氣裡還帶著點沒散儘的緊張:“可這不隻是做一塊玻璃的事啊,劉師傅。曲麵成型、密封工藝、抗菌測試,全得重新調流程,廠裡那邊能配合嗎?”
“能。”劉好仃答得乾脆,順手從桌角抽了支記號筆,“問題不是能不能,是怎麼排優先級。咱們不能再像以前那樣,客戶一來詢盤,就拿標準產品往上套——現在得反過來,讓產品跟著需求走。”
他大步走向白板,抬手擦掉昨天寫的“競爭態勢分析”,留下一片濕漉漉的墨痕。筆尖落下,第一行字清晰有力:市場布局優化方案——啟動。
阿米爾和尤哈也圍了過來,三人站成半弧,像在等一道即將落下的裁切線。
“昨天咱們把三國的情況理了一遍,”劉好仃一邊寫一邊說,“新加坡怕黴,迪拜怕熱,溫哥華怕孩子撞窗——聽著像段子,其實是三個完全不同的市場邏輯。一個按氣候,一個按運輸,一個按法規。咱們要是還拿一套方案通吃,那就是自己給自己挖坑。”
小陳點頭:“所以得細分?”
“對。”劉好仃在白板上畫了個十字,“橫著按地區分,縱著按應用場景分。比如新加坡,不隻是‘東南亞市場’,更是‘高濕高綠建築密集區’;迪拜不是‘中東市場’,是‘超高層+極端氣候+德係主導區’;溫哥華呢?‘北美觀感控+安全法規嚴苛區’。”
尤哈眼睛一亮:“那咱們的產品線,是不是也得分層?高端項目打定製,中端走性價比,低端乾脆不碰?”
“不止。”阿米爾接過話,“我覺得還可以按行業切。比如住宅、商業樓宇、文化場館,對玻璃的要求天差地彆。美術館要低反射,醫院要抗菌,寫字樓要節能——咱們完全可以做‘場景包’。”
小陳立刻舉手:“我讚成按行業分!客戶采購時本來就是按項目類型來的,咱們按地域分,反而容易漏重點。”
“可地域影響更大。”尤哈搖頭,“同樣的辦公樓,在新加坡要防黴,在溫哥華要抗雪,在迪拜還得抗沙暴。材料、結構、安裝方式全不一樣,光看行業哪夠?”
兩人你一言我一語,辦公室的空氣像是被加熱的夾層玻璃,微微鼓脹。
劉好仃沒打斷,隻是默默聽著,手指在筆帽上輕輕敲了三下——兩短一長,像是某種無聲的節拍器。
等聲音落下,他才開口:“你們說得都對,也都不全。”
兩人一愣。
他轉身,在白板上畫了個雙軸坐標圖。“x軸按地域,y軸按行業。每一個交叉點,就是一個‘微市場’。咱們不追求全覆蓋,隻挑最有潛力的幾個點,先紮進去。”
他圈出三個格子:“新加坡+綠色建築,迪拜+超高層,溫哥華+住宅安全。這三個,是咱們第一批‘精準打擊區’。”
小陳看著圖,忽然笑了:“這不就像咱們切玻璃?先畫線,再定位,最後——哢!”
“對。”劉好仃點頭,“一刀下去,不能歪,也不能碎邊。”
阿米爾推了推眼鏡:“可這麼一來,每個市場都要單獨做方案,研發、生產、測試、認證……投入不小。”
“當然。”劉好仃沒回避,“前期肯定燒錢。但咱們算筆賬——現在國際訂單,七成是零散詢盤,客戶比價格,咱們比成本,拚到最後誰都沒賺頭。可要是咱們能提供‘解決方案’,而不是‘一塊玻璃’,價格話語權就回來了。”
他從抽屜裡拿出一份打印的表格,遞給財務崗的小李:“這是上季度出口數據,你算一下,如果我們把定製化產品占比從現在的12提到30,毛利率能漲幾個點?”
小李快速掃了幾行,手指在計算器上按了幾下,抬頭:“保守估計,至少五個點。如果高端項目拿下兩三個,可能到八到十個點。”
辦公室安靜了一瞬。
尤哈率先開口:“那咱們是不是也得分階段來?先在新加坡試點曲麵防黴玻璃,跑通流程,再複製到其他市場?”
“聰明。”劉好仃笑了,“咱們不貪多,先做深,再做廣。就像種樹,根紮得穩,不怕風大。”
小陳卻皺眉:“可萬一試點失敗呢?客戶不滿意,口碑砸了怎麼辦?”
“所以得設反饋機製。”劉好仃拿起筆,在方案末尾加了一行,“每個試點項目,配一個‘客戶體驗官’,全程跟進,問題24小時內響應。咱們不等客戶投訴,主動去問‘哪裡不舒服’。”
阿米爾笑出聲:“這服務,比海底撈還上頭。”
本小章還未完,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!
“玻璃又不會撒嬌。”尤哈也笑了,“但客戶要是覺得咱們‘懂行’,下次還找你,哪怕貴點也願意。”
劉好仃在白板上寫下最後一句:精準切入,小步快跑,持續迭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