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陳的指尖剛從“發送”按鈕上彈開,手機就震了一下。回執顯示:郵件已讀,對方正在回複。
他抬頭看向會議室,劉好仃正把三份打印好的“子市場身份證”攤在桌上,像在擺一副還沒出牌的撲克。陽光從玻璃幕牆斜切進來,照在紙麵上,那些寫著“高濕環境長效美觀”“超高層抗風壓結構”“住宅級防撞擊安全”的標簽,泛著微微的光。
“不是發完郵件就完事了。”劉好仃拿起一支紅筆,在“新加坡+綠色建築”那一欄畫了個圈,“現在,咱們得讓人家知道,這張‘身份證’不是打印店做的,是我們親手刻的。”
阿米爾端著咖啡走進來,聽見這話,笑了:“所以今天是‘刻章日’?”
“比刻章還狠。”劉好仃把筆帽一咬,又吐出來,“是貼身送證上門。”
團隊迅速圍攏。上一回貼便利貼的白板已經清空,隻留下右上角那個四象限圖的殘影,像一塊曬褪色的勳章。新貼上去的,是三張子市場的策略草圖,每一張都像一份量身定製的“玻璃處方”。
劉好仃拍了拍手:“先過一遍。咱們分得清‘病灶’,現在得開得出‘藥方’。”
小陳翻出昨晚整理的客戶反饋:“新加坡那邊,有開發商說,他們不怕貴,就怕玻璃用五年就開始發黃,維修成本比換玻璃還高。”
“那就主打‘十年不黃變’。”劉好仃在策略欄寫下,“不是口號,是承諾。咱們附檢測報告,加現場對比圖,再送一次免費複檢。”
尤哈皺眉:“可這樣一來,前期服務成本會不會太高?每單都派人去,咱們人力撐得住嗎?”
“撐不住,就彆做。”劉好仃搖頭,“但咱們可以聰明點——先挑兩家重點客戶,做成標杆案例。拍視頻、做圖文,讓彆人自己上門問‘你們那玻璃怎麼十年還這麼亮?’”
阿米爾眼睛一亮:“口碑傳播,比廣告便宜。”
“對嘍。”劉好仃笑,“咱們不賣玻璃,賣‘活得久’的玻璃。”
會議室裡一陣輕笑,像玻璃在傳送帶上輕輕碰撞。
“迪拜呢?”尤哈問,“那邊競爭太猛,低價貨一堆,咱們高端路線能站住腳嗎?”
劉好仃沒急著答,反而從包裡掏出一張照片——是昨天客戶發來的施工現場圖,一棟新地標正在封頂,玻璃幕牆在烈日下泛著金屬光澤。
“看見沒?這樓,每塊玻璃都得扛住75度高溫、85濕度,連續14天。”他指著照片邊緣一處微小的裂紋,“這是對手的樣品,第三天就出問題了。”
他頓了頓:“咱們的玻璃呢?已經通過測試,報告在這兒。”
他把報告往桌上一放,像甩出一張王牌。
“所以咱們的策略不是‘比便宜’,是‘比活命’。”他說,“告訴他們:你們可以選便宜的,但彆指望它能活過一個夏天。”
小陳忍不住笑出聲:“這廣告詞絕了。”
“不止。”劉好仃翻開筆記本,“咱們還能把新加坡的防黴技術,簡化後用在迪拜的地下室通風係統上。同樣的塗層,換個應用場景,成本降三成,效果不打折。”
阿米爾猛地抬頭:“技術複用?”
“對。”劉好仃點頭,“咱們不是賣一塊玻璃,是賣一套‘玻璃生存方案’。哪兒有需求,哪兒就能用。”
會議室安靜了一瞬,像玻璃在冷卻床前的那幾秒,靜得能聽見思路重組的聲音。
然後,小陳打開電腦,新建了一份ppt,標題寫著:“精準定位策略落地執行計劃”。
阿米爾調出客戶名單,開始標注優先級。
尤哈則抓起手機,撥通了溫哥華老客戶的號碼:“王工?咱們新出的安全玻璃,做了動態抗衝擊升級,您要不要先看看測試視頻?”
劉好仃沒急著走,而是站在白板前,把三套策略重新排列,按“實施難度”和“見效速度”兩個維度,貼成一個新的四象限圖。
他拿起紅筆,在右上角三個格子裡重重畫圈。
“這三個,是咱們的‘快贏區’。”他回頭,“先打最容易贏的仗,打出信心來。”
下午兩點,第一輪客戶反饋陸續回來。
新加坡的開發商回複:“你們的‘十年不黃變’承諾很有意思,但我們見過太多空頭支票了。”
迪拜的項目方問:“測試報告是第三方出的嗎?能不能安排現場複測?”
溫哥華的采購經理直接發來一段視頻——是他們工地上的舊玻璃,表麵布滿劃痕,邊角還有裂紋。
“你們說能抗撞擊,”他對著鏡頭說,“那這塊玻璃,算不算撞過?”
劉好仃看完,沒皺眉,反而笑了:“疑慮不是壞事,是入場券。”
他立刻組織團隊開會:“客戶不信,是因為見過太多假的。咱們得讓他們親眼看見真的。”
他拍板決定:
派小陳帶檢測設備去新加坡,現場做對比實驗;
讓阿米爾聯係第三方機構,安排迪拜的複測;
這章沒有結束,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!
給溫哥華寄一批新樣品,附上撞擊測試視頻和保險承諾。
“咱們不靠嘴說,靠事實說話。”他說,“玻璃不會騙人,數據也不會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