淩晨四點的車間靜得能聽見冷卻液滴落的聲音。劉好仃把最後一塊測試玻璃放進恒溫櫃,順手關掉實驗台的燈。那束微光熄滅前,在他手背上劃過一道淡淡的暖痕,像誰輕輕拍了一下,提醒他:該往前看了。
天剛亮,會議室的百葉窗還沒完全拉開,陽光斜斜地切進半道金線,正好落在白板上那張“作戰地圖”的正中央。劉好仃站在桌前,手裡捏著一支藍筆,沒急著寫字,而是把昨天夜裡整理的三份進度表攤開在桌麵。
“咱們乾了快一個月了。”他開口,聲音不高,卻讓剛進門的小陳下意識站直了身子,“是騾子是馬,也該遛一遛了。”
阿米爾端著咖啡進來,一聽這話差點嗆住:“遛?您是要搞閱兵嗎?”
“比閱兵實在。”劉好仃笑了,“我要的是數據——項目跑沒跑偏,合作有沒有真落地,客戶是不是真在動。咱們不能光自己熱血沸騰,彆人還在睡懶覺。”
尤哈翻著平板,眉頭微皺:“那重點看什麼?進度?質量?還是客戶反饋?”
“都想看。”劉好仃把筆往桌上一擱,“但有人想先盯進度,有人覺得成果質量才是命根子。吵了一早上了吧?”
小陳撓頭:“也不是吵……就是覺得,要是光看進度快慢,容易變成‘為了交差趕工’;可要是隻摳質量,客戶那邊等不及,訂單照樣飛。”
劉好仃點點頭,走到白板前,在“作戰地圖”旁邊畫了個大圈,分成兩半:“左半,進度跟蹤;右半,成果評估。兩邊都重要,就像人走路,左腳右腳,少一個都瘸。”
他轉過身:“阿米爾,你帶一組,每天跟德國、迪拜、韓國那邊對時間表,卡節點,記延誤原因。尤哈,你負責成果端——每批樣品的技術參數、客戶驗收意見、返修率,全給我扒出來。”
“那衝突怎麼辦?”小陳問,“比如進度趕上了,但客戶說質量不行?”
“那就記雙賬。”劉好仃眨眨眼,“進度欄寫‘完成’,成果欄打個黃燈——亮著,但提醒你:這事兒沒完。”
會議室裡安靜了一瞬,隨即有人笑出聲。阿米爾舉起咖啡杯:“您這哪是評估,是給項目做體檢啊。”
“對嘍。”劉好仃也笑,“病早發現,才能早治。咱們現在不是求快,是求穩中帶勁。”
分工落定,人散去後,劉好仃沒走。他站在白板前,盯著那張作戰地圖看了很久。駱駝、機器人、光影森林……這些貼紙還在,但底下多了幾行手寫備注:“德國樣件已發,待反饋”“迪拜材料替換方案通過”“韓國ui對接延遲2天”。
他拿起紅筆,在最上方寫下一行字:
“拓展效果評估啟動——讓光,照進現實。”
三天後,數據統計辦公室的打印機嗡嗡響個不停。一疊疊報表堆在桌上,像剛出爐的吐司。小陳抱著文件來回跑,額角冒汗:“不對勁,迪拜那邊的出貨量統計,怎麼比我們記錄的多了8?”
尤哈湊過去一看,也愣了:“不可能啊,我們隻發了三批貨,總數就這麼多。”
“查來源。”劉好仃聞聲進來,順手把外套掛到椅背上,“是不是他們自己加了單,沒走我們係統?”
排查一圈才發現,原來是迪拜采購商納賽爾在當地臨時追加了一筆小批量訂單,直接聯係了本地代理,數據沒同步回總協調組。
“這不算錯,算漏。”劉好仃摸著下巴,“但漏了,就等於沒看見。咱們的評估,不能隻看自己發了什麼,還得看客戶實際用了什麼。”
他當即讓團隊把所有合作方的終端使用數據也納入統計口徑,哪怕是零散訂單,也要記上一筆。
又過兩天,新的彙總表出來了。阿米爾盯著屏幕,忽然“哎”了一聲:“德國那邊,除了簽的那款設計集成玻璃,他們內部還在測試我們另一款調光材料——就是沒正式合作的那個。”
“誰給的?”小陳問。
“他們自己從公開渠道買的樣品。”尤哈翻著郵件記錄,“還寫了測試報告,說‘響應速度超出預期,建議納入下一代產品線’。”
劉好仃笑了:“這是暗地裡試用啊。好事兒——說明人家不光買,還在琢磨怎麼多用。”
更意外的發現還在後麵。尤哈在核對韓國項目數據時,發現對方對智能交互牆的“手勢識彆延遲”提出了十幾次優化建議,甚至附上了自家用戶的體驗日誌。
“他們比我們還急。”小陳感慨,“這不是合作,是催婚。”
“催得好。”劉好仃把那頁日誌拍在桌上,“說明他們真把這項目當自己孩子養。這種客戶,值得多投資源。”
一周後的清晨,會議室再次聚齊。這次每個人的臉上都帶著點興奮的疲憊,像剛跑完一場馬拉鬆,累,但衝過了終點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