劉好仃把手機放回口袋,指尖還停留在計算器清零前的最後一串數字上。二十四萬,像一根細針紮在心口,不疼,但紮得人清醒。他站在倉庫的光柱裡沒動,塵埃繞著他的影子打轉,像在等一個答案。
回到辦公室時,小陳已經把上周的出庫數據整理好放在桌上,還貼心地用回形針彆了張便簽:“劉哥,按您說的,把三個月以上沒動的庫存全標紅了。”
劉好仃點點頭,沒說話,抽出一張a4紙,刷刷畫了兩個圈,中間畫了條波浪線。“成本和效率,就像倆輪子,一個癟了,車就得歪。”他抬頭,“明天開會,不聊怎麼乾,聊怎麼‘看’——咱們得知道,輪子到底轉沒轉,轉多快。”
會議室的白板剛擦乾淨,劉好仃提筆寫下:“評估,不是慶功,是照鏡子。”
話音剛落,財務小林就舉手:“我覺得重點還是成本。省下的錢是實打實的,效率再高,賬上沒現金流,還是虛的。”
采購老李立刻接上:“可效率提不上去,訂單一壓,客戶跑了,省那點錢有啥用?”
技術組的小王縮在角落,小聲嘀咕:“要不……兩個都算?搞個綜合分?”
劉好仃笑了,把筆帽一扣:“好主意,但得分清主次。”他轉身在白板上列了三欄:成本節省、周轉提速、客戶響應。
“咱們的目標不是比誰省得多,而是讓整條鏈子跑得順。”他敲了敲中間那欄,“效率是脈搏,成本是血壓,都得穩。”
他讓小陳牽頭,拉個評估方案框架,要求簡單明了:物流成本按噸公裡算,庫存周轉看天數,客戶交付準時率按單計。每項給個權重,最後合成一個“供應鏈健康指數”。
“彆整太複雜,”劉好仃提醒,“咱們不是寫論文,是看病開方。”
散會後,小林追出來:“劉哥,那權重……您定個數?”
“你們定。”他擺擺手,“但記住,權重不是數學題,是選擇題——咱們最怕什麼,就給什麼多加點分。”
接下來兩天,數據組像進了衝刺期。三台大屏輪流滾動著各國倉庫的出入庫記錄、運輸裡程、清關時長。可越查問題越多——迪拜倉的裝卸數據缺了兩周,韓國那邊的運輸發票居然還有手寫版的。
“這咋統?”小王抱著筆記本直撓頭,“數據都對不上,算出來也不準啊。”
劉好仃走過去,看了眼屏幕,沒發火,反而笑了:“數據不全,說明咱們以前太‘信任感覺’了。現在補,正好。”
他當場拍板:缺數據的部門,三天內補全;補不了的,負責人來開會說明原因。同時,抽調小王和財務組的小張組成“數據審計雙人組”,交叉核對每一條錄入信息。
“彆怕得罪人,”劉好仃拍他肩,“咱們現在不是在算舊賬,是在建新尺子。”
小王點頭,心裡卻嘀咕:這活兒比修係統還磨人。
可乾著乾著,他發現點有意思的事——德國線的某段陸運,明明路程遠,但油耗和人工成本反而比預估低15。他順藤摸瓜,發現是司機老張總在固定加油站加油,長期合作有折扣,還順路捎帶返程貨,分攤了空駛成本。
他悄悄記下,沒聲張。
第五天下午,評估報告初稿出爐。會議室裡,所有人盯著投影屏,屏上一張柱狀圖緩緩升起,綠色代表成本下降,藍色是效率提升。
“物流成本整體降了13.6。”小陳念數據,“尤其是迪拜到南非這條線,優化後每單省了820塊。”
“庫存周轉天數從47天降到39天。”小林接上,“超期90天以上的積壓貨清掉了23。”
“客戶準時交付率,從81提到89.5。”小王聲音有點抖,“德國那邊,有客戶專門發郵件說,這次貨比往年早到兩天,生產線沒停工。”
會議室安靜了幾秒,然後有人開始鼓掌,接著是笑聲,還有人小聲說:“真成了?”
可財務組的老周皺著眉:“這數據……是不是太‘好看’了?我怎麼覺得,有些地方降得太猛?”
這話一出,氣氛又繃緊了。
劉好仃沒反駁,反而點頭:“問得好。數據漂亮,不代表沒水分。”他轉向小王和小張,“審計組,走一遍複核流程,重點查三個點:一是物流報價有沒有漏項,二是庫存清倉的折價算沒算損耗,三是交付準時率有沒有把天氣延誤剔除。”
小王立刻打開筆記本,調出原始記錄。小張則翻出郵件和合同掃描件,一條條核對。
兩小時後,兩人回來,小王彙報:“物流成本數據真實,但有一單保險費沒計入,補上後,實際降了13.1。”
小張接著說:“庫存清倉那塊,折價銷售的損耗我們按5計提,實際出庫損耗是3.8,所以資金回籠比預估多出47萬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