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王把那片綠蘿葉子從打印稿上輕輕拿開,正準備重新整理桌麵,劉好仃的微信語音就跳了出來,聲音不大,卻帶著一股子不容置疑的勁兒:“今天上午十點,會議室,帶上你那套‘輕量ar+數據平台’的對接清單,咱們要見‘真神’了。”
他沒說是誰,但小王一聽就明白了——合作對象要來了。
半小時前,他還盯著那家大數據平台的試用延期通知發愣,現在,空氣裡仿佛已經飄起了代碼和合同紙張的味道。他趕緊打開電腦,把昨晚加的備注“優先對接供應商培訓資源”又加粗了一遍。
十點整,會議室門被推開,劉好仃一手拎著那個漆掉半邊的保溫杯,另一手夾著三份文件,身後跟著小王、小李和財務小林。投影儀已經亮起,屏幕上是昨晚連夜整理的《技術合作候選企業初篩報告》。
“人都到齊了?”劉好仃把保溫杯放下,沒擰蓋,熱氣往上竄,像在給自己打氣,“好,咱們不繞彎子。方案定了,試點要推,下一步,就得找人搭夥。”
小林翻了翻手裡的成本測算表,小聲問:“已經有目標了?”
“有三個初步接觸的。”劉好仃點開ppt,“但咱們得挑。不是誰報價低就選誰,得看懂咱們這行——玻璃不是芯片,也不是服裝,咱們的痛點是訂單碎片化、交期緊、客戶還愛改需求。技術得能‘聽懂人話’,不是光會跑數據。”
小李點頭:“上次那家ai公司,一上來就說要給我們做‘數字孿生工廠’,我說我們廠才八千平,他以為我們是鋼鐵廠。”
會議室爆發出一陣笑。
“所以第一關,”劉好仃豎起一根手指,“必須有製造業落地經驗,尤其是非標定製類的。第二,支持本地化部署,咱們的數據,不能隨隨便便上雲。第三,培訓得跟上,不能簽完合同就甩個手冊走人。”
小王記著筆記,忍不住問:“那價格呢?預算還是……”
“預算沒變。”劉好仃笑,“但我們得聰明花。就像買菜,不一定要最便宜的,但得挑最新鮮、最耐放的。我已經讓行政聯係了行業協會,要了兩份‘製造業數字化服務商口碑榜單’,又讓技術組去扒了近半年的客戶案例。”
他頓了頓:“今天起,咱們分三路走:小王負責技術對接能力評估,小李查過往項目落地效果,小林算綜合成本,包括隱性成本——比如培訓時間、係統停機風險、二次開發費用。”
小林眼睛一亮:“我連他們客服響應速度都打算測,打個電話試試看多久接。”
“對!”劉好仃一拍桌子,“細節見真章。咱們不選‘聽起來厲害’的,要選‘用起來順手’的。”
散會後,團隊立刻動了起來。小王在搜索引擎裡敲下“製造業ar遠程驗貨成功案例”,一頁頁翻,標記出帶視頻演示的;小李翻遍行業論壇,找到某家具廠用類似係統把驗貨周期從五天縮到兩小時的帖子,截圖轉發到群;小林則悄悄注冊了兩家公司的免費試用賬號,假裝是潛在客戶,測試後台操作流暢度。
兩天後,名單從十二家縮到五家,又從五家篩到兩家。
一家是業內知名大廠,方案成熟,案例光鮮,但報價直接頂到預算紅線,且堅持要求全係統上雲;另一家叫“智鏈工科”,規模不大,但做過兩家建材企業的轉型項目,係統支持私有化部署,報價隻有前者的三分之二,還主動提出免費提供三個月駐場技術支持。
“關鍵是,”小王在彙報時說,“他們去年給一家陶瓷廠做的ar驗貨係統,客戶反饋說‘比看實物還清楚’——因為能放大看釉麵細節。”
劉好仃摸著保溫杯,若有所思:“他們願意見我們?”
“約了明天。”小王說,“他們團隊可以來廠裡,現場演示係統,還能根據我們的產線做定製調整。”
“那就見。”劉好仃站起身,“不看ppt,要看真家夥。”
第二天上午,智鏈工科的團隊準時抵達。三個人,兩男一女,背著設備箱,穿著印有公司ogo的深藍色工裝,看起來不像銷售,倒像剛下車間的老師傅。
演示在成品倉庫進行。小王用手機掃了他們提供的測試二維碼,屏幕一閃,一塊3d玻璃模型緩緩浮現,指尖一滑,玻璃旋轉,放大,甚至能切換不同光照環境下的反光效果。
“這是我們用你們上次提供的樣品數據重建的模型。”男工程師說,“如果正式接入,係統還能疊加生產進度、質檢報告、物流信息。”
小李湊近看:“這模型精度……比我們預想的高。”
女工程師笑了笑:“我們用的是輕量化建模引擎,專為移動端優化。你們客戶就算用千元機,也能流暢查看。”
劉好仃沒說話,蹲下身,盯著手機屏幕裡的玻璃邊緣。良久,他抬頭:“能加上‘劃痕模擬’功能嗎?就是客戶想看看這塊玻璃刮花後啥樣。”
工程師一愣,隨即點頭:“技術上可行。我們可以加個‘老化測試’模塊,模擬不同年限的磨損效果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