劉好仃把新本子往公文包裡一塞,順手把舊保溫杯灌滿熱茶。晨風從車間門口灌進來,吹得桌上幾張項目進度表嘩啦作響。他低頭瞄了一眼手表,九點差七分,會議室的門還沒關。
“來了?”小林抱著筆記本電腦站在門口,頭發紮得高高的,像是趕早市的小販,“老張已經在白板上列了三個市場方向,就等你拍板。”
“不急。”劉好仃把包掛在椅背上,拉開椅子坐下,“先聽聽大家怎麼說。”
人到齊了。財務、技術、市場組的幾個骨乾圍成一圈,氣氛不像前兩天那麼緊繃,反倒有點像周末家庭聚餐前的閒聊。可話題一開,火藥味還是悄悄冒了出來。
“我覺得先攻國內。”老張一開口就亮明立場,“像長三角那幾個新城規劃,都在推綠色建築標準,咱們的產品對口,認證流程也熟。”
“可東南亞那邊反饋挺積極。”小李翻出手機裡的郵件截圖,“上周發過去的樣品測試報告,兩家設計公司都回了‘有興趣進一步溝通’。”
“有興趣不等於能成單。”老張搖頭,“那邊政策變起來比天氣還快,咱們人生地不熟,萬一卡在海關,貨出不去,錢回不來,咋辦?”
“那國內就一定穩?”小李反問,“現在做綠色建材的廠子,一個省能找出三十家,價格戰打得跟菜市場搶白菜似的。”
劉好仃沒說話,手指輕輕敲著桌麵,節奏像老式掛鐘的滴答聲。他等兩人說完,才慢悠悠開口:“你們說的都對,也都不全對。”
會議室安靜下來。
“國內有熟路,但路太擠;海外有空間,但路太遠。”他站起身,走到白板前,拿起筆,在“國內新興市場”和“海外小規模試點”之間畫了個雙向箭頭,“所以——咱們兩條腿走路。先做初步調研,不投大錢,不簽長單,就看哪個走得順,再加碼。”
小林眼睛一亮:“相當於先探探水溫?”
“對。”劉好仃笑了,“下餃子不怕水冷,就怕鍋沒燒開。”
任務分下去,節奏立馬快了起來。三天後,調研報告陸續彙總。國內那邊,某新區的確在招標低碳示範樓項目,但參與投標的企業名單拉出來,足足兩頁紙,還有三家是上市公司背景。海外方麵,越南和馬來西亞的綠色建材進口門檻比預想高,光是環保認證就得走三個月流程,而且必須由當地機構檢測。
“競爭是挺猛。”小李歎氣,“咱們這小船,怕是剛出港就得被浪拍回去。”
“彆急著下結論。”劉好仃翻著資料,“咱們拚不過體量,但能拚特色。彆人賣玻璃,咱們賣的是‘會呼吸的牆’。”
這話把大家逗笑了。可笑歸笑,策略還得實打實。
第二天開會,劉好仃把兩份競品分析表並排貼在牆上。一邊是國內某大廠的報價單,薄、透、便宜,但功能單一;另一邊是德國品牌的高端智能玻璃,貴得離譜,但交互設計複雜,維護成本高。
“咱們卡在中間。”老張說,“往上夠不著,往下又不想湊合。”
“那就彆走中間。”劉好仃拿起紅筆,在兩張表中間畫了一條斜線,“咱們走斜路。”
他轉身麵對大家:“主打‘輕智能+高環保’。不搞太複雜的程序,但確保每一塊玻璃都能減碳、自潔、調光。技術門檻不高,但組合起來,就是差異化。”
小李眼睛一轉:“還能強調咱們是‘中國本土研發+本地化服務’,響應快,售後不扯皮。”
“加一分。”劉好仃點頭,“再加一條——跟環保組織合作,搞個‘綠色建築夥伴計劃’,不是光賣產品,是參與生態建設。”
“這主意好!”小林拍桌子,“咱們可以邀請他們來廠裡參觀生產線,拍個紀錄片,發到社交平台,打口碑。”
會議開到一半,劉好仃的手機震了一下。是技術部小王發來的消息:“新係統調試完成,能兼容數據了。”
他看完,嘴角微微一揚,沒說彆的,隻回了個“好”。
市場策略定下來,執行節奏立刻跟上。國內團隊開始聯係那家新區項目的評審專家,準備技術宣講材料;海外組則找了當地一家小型認證代理公司,先送一批樣品去做檢測。
第一周過去,反饋平平。國內那邊說“材料不錯,但方案太多,貴司暫未進入候選名單”;海外更是石沉大海,連個回音都沒有。
“是不是我們太安靜了?”小林在例會上嘀咕,“發郵件、打電話,人家連門都不讓進。”
劉好仃喝完最後一口茶,把杯子擱在桌上:“那咱們就彆敲門了。”
“啊?”
“咱們直接把門推開。”他掏出手機,翻出一段視頻——是“未來工場”項目樣板間的實拍,智能玻璃在不同光線下的變色效果流暢自然,配上舒緩音樂,像一場小型光影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