劉好仃站在車間走廊的玻璃樣品架前,指尖輕輕滑過一塊弧形調光板的邊緣。陽光從高窗斜切進來,在玻璃表麵折射出一道淡青色的光弧,像春天剛抽芽的柳枝。他沒看手機,但知道裡麵正躺著三封未讀郵件——兩封來自海外代理,一封是技術部的排產確認。
會議室的門被推開時,小林正抱著一台投影儀踉蹌進門,後腳跟還卡著門框。“劉工,我發誓這機器上周還好好的!”她一邊調試一邊嘟囔,“現在它跟我早起的鬨鐘一樣,關鍵時刻掉鏈子。”
“那就彆指望它自動開機。”劉好仃順手把保溫杯放在會議桌角落,杯蓋擰開一條縫,熱氣緩緩升騰,“咱們人腦比它靠譜。”
人陸陸續續到齊了。老張抱著文件夾,小李拿著平板,技術組的小王甚至帶來了生產線的實時數據屏。空氣裡有種微妙的躁動,像是雨前的風,壓著地皮往前推。
“上周的訂單已經排到第四車間了。”小李翻著報表,“‘未來工場’二期擴建提前啟動,對方明確說優先考慮咱們。還有杭州藝術館,他們設計師昨天發來新需求——要讓玻璃在立秋那一刻自動調成金黃色。”
“不是節氣顏色嗎?”小林抬頭,“怎麼還帶自動感應的?”
“客戶說,建築要有呼吸感。”小李聳肩,“咱們賣的又不是玻璃,是情緒調節器。”
劉好仃笑了,沒接話。他走到白板前,寫下兩個字:“評估。”
“咱們得看看,這陣風到底是過堂風,還是真的起風了。”
話音剛落,老張就皺眉:“怎麼評?按利潤?還是按合同量?”
“當然是利潤。”財務組的小陳立刻接話,“三個月回款率提升了41,毛利率穩在38以上,這說明咱們的定價策略成了。”
“可品牌影響力呢?”小林不服氣,“咱們上個月在行業論壇的帖子,轉發量破了紀錄,還有兩個環保組織主動聯係我們做聯合發布。這些能算錢嗎?”
爭論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。有人堅持看數字,有人強調口碑,還有人提出該算“客戶回頭率”和“需求定製率”。
劉好仃聽著,沒打斷。等聲音漸漸低下來,他才拿起筆,在白板上畫了個十字坐標。橫軸寫“短期收益”,縱軸寫“長期價值”。
“咱們不選邊。”他說,“咱們全都要。”
他在坐標上點了四個點:第一個是“未來工場”項目,落在右下角——利潤可觀但創新度一般;第二個是馬來西亞生態酒店,偏左上——訂單小但定製化強,品牌曝光高;第三個是杭州藝術館,接近正中央——技術難度高,客戶粘性強;最後一個,他寫下了“越南試單客戶”。
“這個客戶隻訂了兩片樣品。”他說,“但他們提了個問題:能不能讓玻璃在雨天自動起霧,形成山水畫效果?”
會議室安靜了一瞬。
“聽起來像玄學。”小李憋不住笑。
“可這說明什麼?”劉好仃反問,“說明人家不是在買建材,是在找表達方式。咱們的產品,正在變成一種語言。”
他頓了頓,把筆記本翻開一頁,上麵密密麻麻記著客戶反饋、技術難點、市場動向。“咱們的評估標準,不能隻看賺了多少錢,還得看說了多少話,聽懂了多少心。”
最終,團隊定下六項評估維度:訂單量、利潤率、客戶滿意度、定製化比例、品牌曝光度、市場拓展速度。
小林主動攬活:“我來整理反饋信息。”
她把三個月來的郵件、留言、會議記錄全調了出來。屏幕上密密麻麻的文字像螞蟻搬家,看得人眼花。有人誇“玻璃懂人心”,也有人抱怨“交期拖太久”“弧形邊緣有細微劃痕”。
“負麵評價占12。”她念完數據,語氣有點低,“主要是交付周期和細節工藝。”
“12不少,但也不多。”劉好仃掃了一圈,“重點是,他們為什麼抱怨?”
小王翻出生產日誌:“弧形模具還在調試,良品率卡在82。交期延遲是因為新係統剛上線,排產協調花了時間。”
“那咱們改。”劉好仃乾脆,“模具組加人,排產係統優化,客服部每周出一份‘客戶心聲’簡報。問題不是汙點,是地圖——指哪兒,咱們補哪兒。”
小林突然抬頭:“等等,我剛發現個事兒。”
她把幾條來自東南亞的反饋並列投影:“三個不同客戶,都提到希望玻璃能‘更綠一點’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