手機屏幕上的消息還沒看完,劉好仃已經順手點開了控製中心的實時數據麵板。小王站在旁邊,一邊啃包子一邊瞄著曲線圖:“劉工,您說這會兒看數據,是不是有點太急了?新流程才跑滿十天。”
“不急。”劉好仃咬了口涼掉的茶葉蛋,“再好的菜也得嘗第一口才知道鹹淡。咱們這鍋飯,該揭蓋了。”
他話音剛落,技術組的幾位年輕人已經在會議室坐定,桌上攤著打印出來的初步運行報表。有人翻頁,有人調試投影,還有人偷偷往嘴裡塞潤喉糖——前幾次彙報,老陳可是連標點符號都挑毛病。
劉好仃走進去時,沒人抬頭。等他把保溫杯放在桌角,嘩啦一聲擰開蓋子,大夥兒才齊刷刷抬眼。
“開會。”他說,“不講客套,今天就乾一件事:看看咱們這輪升級,到底是騾子是馬,拉出來遛一遛。”
話音剛落,財務老陳就推了推眼鏡:“我先說個原則——數據得經得起推敲。以前咱們靠眼瞧手摸,現在靠係統記,可彆最後算出來個‘電子幻覺’。”
小王差點嗆著:“陳叔,您這詞兒整得跟科幻片似的。”
“我是認真的。”老陳不笑,“上個月電費多掏了八千,要是效率沒提上來,年底總結我可沒法寫成‘戰略性虧損’。”
劉好仃點點頭:“老陳說得對,咱們不能光看數字漂亮。但也不能守著老秤砣,稱不了新米。”他打開平板,調出一張對比圖,“我提個新算法——不是隻算每小時出幾片玻璃,而是算‘有效產出時間占比’。簡單說,就是機器真正在乾活的時間,刨掉故障、調試、等料這些‘發呆’時間。”
有人皺眉:“這算法沒用過啊。”
“沒用過,不代表不好用。”劉好仃笑了,“就像你第一次用微信支付,總不能因為沒掃過碼,就說二維碼是假的吧?”
會議室安靜了一秒,隨即爆發出笑聲。
“關鍵是,”他繼續說,“這套算法能幫我們發現‘隱形損耗’。比如昨天壓模組停了二十分鐘,表麵看是換模具,實際上等了十二分鐘才來新料。這十二分鐘,算誰的?”
沒人說話。
“算在效率裡的。”他說,“以前我們看不見,現在看得見了。這不是製造問題,是暴露問題。”
老陳沉默片刻,終於點頭:“行,那就按你說的試。但得雙軌並行——新算法跑一遍,老方法再核一次,兩周後對結果。”
“成交。”劉好仃伸出手,老陳猶豫了一下,也伸出手,輕輕一碰,像簽了個看不見的協議。
評估正式開始。
頭兩天風平浪靜,數據自動采集,係統按時生成報告。可到了第三天早上,質檢區的傳感器突然報警——不是產品異常,而是數據采集頻率掉到了正常值的六成。
“怎麼回事?”劉好仃趕到現場,正碰上技術員小李蹲在設備旁,手裡拿著檢測儀。
“主板溫控出了問題,高溫下自動降頻。”小李擦了把汗,“這玩意兒裝在流水線上方,太陽一曬,殼子都燙手。”
“備用機呢?”
“已經在調了,十分鐘內換上。”
劉好仃看了眼時間:“先用移動終端手動錄關鍵參數,彆讓數據斷檔。”
小李點頭,轉身去拿平板。劉好仃沒走,蹲下來檢查那台故障設備。外殼燙得沒法久碰,但他還是摸了摸散熱孔的位置,又翻開安裝記錄。
“設計時沒考慮遮陽?”他自言自語。
小李回了一句:“原廠說南方廠房都有頂棚,咱們這個……是後來加的。”
劉好仃記下這一條,順手在本子上畫了個小標注:“設備適配性≠現場適用性”。
半小時後,新設備上線,數據流重新穩定。劉好仃讓技術組把過去三天的手動記錄和自動數據做了比對,誤差控製在千分之二以內。
“不錯。”他拍了拍小李肩膀,“下次寫需求書,記得加一句:‘請考慮深圳夏天的太陽,它比你們的測試艙狠多了。’”
小李咧嘴笑了:“我這就發郵件,標題就寫《關於貴司設備防曬問題的緊急函》。”
“彆寫函,”劉好仃眨眨眼,“附張照片,拍個溫度計貼在機器上,顯示68度,底下寫:‘您家孩子中暑了。’”
全組笑翻。
一周後,最終評估報告出爐。
會議室比上次坐得還滿。連包裝組的老趙都來了,手裡還拎著一袋剛買的涼茶。
劉好仃沒急著講數據,而是先放了一段視頻——是生產線上午十點到十一點的實錄。畫麵裡,傳送帶勻速前行,ai質檢儀的綠燈不斷閃爍,操作工有條不紊地掃碼、裝箱,沒人喊累,也沒人皺眉。
“看得出來有變化嗎?”他問。
老陳搖頭:“看著跟平時差不多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