車間的燈閃了一下,又恢複正常。劉好仃沒抬頭,隻是把檔案盒輕輕合上,鎖進抽屜。他站起身,拍了拍褲子上的灰,像是剛才提交的不是一份專利材料,而是一封寄往未來的信。
他走到技術科門口,敲了敲門框:“小陳,今天有空嗎?”
小陳正盯著屏幕,聽見聲音愣了一下:“劉師傅?剛弄完申報材料,喘口氣的工夫。”
“正好。”劉好仃從口袋裡掏出一張折得整整齊齊的紙,展開貼在白板上,“這是patent001的核心曲線圖,咱們得拿它乾點彆的事。”
小陳湊近一看,眉頭皺起來:“這不是剛交上去的嗎?還能乾嘛?”
“保護它。”劉好仃拿起記號筆,在圖旁邊畫了個圈,“光注冊了沒用,得有人盯著。誰知道哪天就有個‘同款’冒出來,還說是自己研發的。”
他頓了頓,聲音不高,但每個字都像壓過玻璃傳送帶的滾輪:“咱們不等被人抄了才動手,得自己先建個崗哨。”
小陳眨眨眼:“您是說……搞個監測?”
“對。”劉好仃點頭,“咱們廠的技術,不是風一吹就散的沙,是能留下痕跡的。誰動了,咱們得知道。”
他轉身寫下三個人的名字:小陳、老李、小張。底下標了三個方向:信息收集、數據比對、樣品分析。
“從今天起,成立‘技術比對小組’,不占編製,不加工資,但活要乾實。”他笑了笑,“好處是,以後你們的名字,也會寫在專利申報材料上——作為‘發現人’。”
小陳樂了:“那我得好好乾,爭取混個‘小發明家’稱號。”
“彆貧。”劉好仃指著他,“你負責盯市場,電商平台、展會信息、客戶反饋,凡是帶參數的宣傳頁,全給我扒下來。老李對接質檢庫,查曆史數據;小張整理樣品報告,尤其是退貨的。”
他拿起紅筆,在白板角落寫下一行字:“東南亞2線異常波動”。
小陳問:“這啥意思?”
“直覺。”劉好仃收筆,“那邊工藝水平剛夠邊,市場需求又急,最容易抄快的。咱們的第一道風,得往那兒吹。”
會議結束,小陳抱著筆記本回工位。剛坐下,手機彈出一條外貿部群消息:馬來客戶退回一批鍍膜板,稱“色差明顯”。
他點開附件照片,放大邊緣區域,眉頭慢慢擰緊。這顏色偏移,不像生產失誤,倒像是……參數調歪了。
他起身就往實驗室走。
老李已經在了,手裡拿著一塊退貨樣品,正對著光轉。“你看這反光紋,節奏不對。”他說,“咱們的膜是勻著上,它是跳著走。”
波段有個小峰,偏了0.7。不大,但不該有。”
三人對視一眼,小陳掏出u盤:“要不……拿標準曲線比一下?”
劉好仃過來時,他們已經跑完第一輪比對。屏幕上並列兩條曲線,一條平穩,一條在某個節點微微翹起,像被人悄悄抬了下肩膀。
“這地方。”劉好仃指著那個微小波動,“咱們的溫度反饋邏輯,是先降半度再升。他們抄了形,但沒抄準節奏。”
他轉身打開實驗台邊的老式電腦,插上自己的u盤,調出一段曆史數據:“這是去年夜班那次調試的原始記錄。當時沒人當回事,現在看,倒成了‘防偽碼’。”
小張笑了:“原來咱們的廢品堆裡,還藏著驗鈔機。”
“就是這個道理。”劉好仃把數據導出,生成一份標準比對模板,“以後所有疑似樣品,都用這個‘尺子’量。能對上的,是巧合;對不上的,才是真問題。”
老李卻皺眉:“可這麼查,每批都測,人力扛不住啊。”
“所以不能每批都查。”劉好仃拔下u盤,走到角落那台離線機前,插進去,“咱們先篩。”
他調出中控係統的日誌界麵,手指在屏幕上劃出一段工藝窗口:“你看,咱們的參數組合是有‘指紋區’的。外人模仿,頂多碰個邊。我讓技術科寫了個小算法,能自動標記‘相似度超閾值’的數據段。”
小陳湊近看:“這不就跟健康碼似的?綠的放行,黃的看看,紅的報警?”
“差不多。”劉好仃點頭,“一級預警係統標,二級人工複核,三級上報。不求全抓,但求快判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