手機震動的瞬間,劉好仃正把那卷防爆膜從工具櫃裡抽出來。他沒看屏幕,先用拇指蹭了蹭膜邊——光滑,沒毛刺,像清晨剛出爐的玻璃板。
他這才低頭。
直播畫麵已經鋪開,標題刺眼。評論區滾動著“造假”“還我安全”之類的詞,但他的目光隻在視頻角落停了一秒:碎片邊緣不齊,像是用鉗子掰斷的。
“小王。”他把手機遞過去,“截圖,要帶時間戳的。”
小王接過,手指剛碰到屏幕,又縮了回來:“發嗎?我們現在能發什麼?”
“能確定的。”劉好仃翻開藍色本子,翻到貼著舊廠牌那頁,“哪條最硬?”
“貨沒出庫。”老李從後台調出記錄,“f13批次,昨夜還在三號倉b區,監控能對上。”
“那就先說這個。”劉好仃把本子推到桌中央,“彆講道理,講事實。就像告訴鄰居,你家狗沒咬人,因為它整晚都在院子裡。”
小王笑了下,開始打字。
“等等。”老李突然出聲,“係統時間差十五分鐘。”
“什麼意思?”
“海外倉那邊用的是服務器時間,咱們這邊是本地。視頻裡要是標了‘某國時間2330’,咱們這邊記錄卻是2345,人家會說我們改數據。”
劉好仃沒說話,走到白板前,拿起筆,在“真實性判定流程”第一條下麵加了一行:雙時間標注,本地+服務器,同步截圖。
“你重新導。”他對老李說,“小王截監控畫麵,挑2347那幀,玻璃在架上,編號清晰。配文就寫:‘這是昨夜2347的實景,編號f13,仍在倉庫。’”
“要不要加一句‘我們很重視’?”小王問。
“不加。”劉好仃搖頭,“溫度不是靠說‘重視’來的。你要是丟了東西,彆人第一句說‘我很重視’,你覺得踏實嗎?”
“不踏實。”小王點頭,“得先說‘找到了’。”
“對。”劉好仃指著他剛寫的那句,“這就是‘找到了’。”
小王上傳前最後放大圖片,忽然停住:“這裂口……怎麼是鋸齒狀的?”
“什麼?”
“咱們的熱彎玻璃,炸了也是蛛網紋,不會有一塊塊小三角。這像是……人為掰的。”
劉好仃湊近看,沒說話,隻在本子上記了三個字:裂紋異常。
“先發。”他說,“彆的,等下一步。”
第一條聲明發出時,天剛亮。
他們誰也沒說“成功了”,隻是老李默默把“海外信息核實”的標簽紙壓在鼠標下,小王把“社媒動態”的便簽貼到了電腦邊框上。
劉好仃喝了口涼茶,茶是昨晚剩下的,有點澀,但他喝得慢,像在等什麼。
評論區很快有了反應。
有人問:“敢不敢直播倉庫?”
小王立刻看向劉好仃。
“回。”劉好仃說,“說‘已經在做’。”
“不解釋?”
“解釋是追著彆人跑。我們往前走,他們自然跟著看。”
他拿出那張寫著“事實為基,溫度為橋,速度為要”的紙條,貼在顯示器右上角。紙邊有點卷,他用手壓了壓。
“安排白班的人提前到。”他說,“巡檢視頻,隻拍b區貨架和今日生產日誌封麵。不剪輯,不配音,拍完直接傳。”
“要不要穿工服?”
“穿。”劉好仃說,“但彆整整齊齊的。就平常上班那樣,袖口沾點灰也行。”
“為啥?”
“太乾淨不像真乾活的。”
小王笑出聲,趕緊捂住嘴。
視頻錄製安排下去後,老李忽然說:“菲律賓那邊有動靜。”
“怎麼說?”
“他們用他加祿語問,說‘你們做爆炸實驗?’”
“誰說的?”
“翻譯軟件。”小王翻記錄,“我們之前發的‘防爆測試’,被翻成了‘爆炸實驗’。”
劉好仃皺眉:“這詞一變,意思全反了。”
“得重發。”老李說,“但人工翻譯得找人。”
“質檢組小陳會說。”小王說,“他老家在那邊。”
人很快叫來,一聽就笑了:“這不是‘爆炸’,是‘安全測試’的意思。他們管氣囊測試也叫這個。”
“那就改。”劉好仃翻出語言對照表,在“防爆測試”後麵加注:非破壞性檢測,模擬衝擊,不引發破裂。
“發三欄。”小王提議,“原文、人工譯文、英文對照,清楚點。”
“再加一句人話。”劉好仃說,“就說:‘就像汽車安全氣囊,測試是為了保命,不是為了炸。’”
小陳聽完,直接用他加祿語說了一遍,語氣像在跟親戚解釋。
“就用這句。”劉好仃點頭,“彆翻譯腔,要家常話。”
新聲明發出後,小陳順口說了句:“他們最近問這問題的人挺多,不像普通客戶。”
“什麼意思?”
“一般人都問‘會不會炸’,他們問‘什麼時候炸’。”
劉好仃沒接話,隻在本子上記下:提問模式異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