劉好仃把小王遞來的簡報翻到第二頁,紙角被他拇指壓出一道淺淺的折痕。他沒急著說話,而是把老李前天留下的那張智能窗膜廠負責人名片輕輕推到桌中央。
“先說這個電話。”他抬頭,“打,還是不打?”
小王剛坐下,聽見問題立刻挺直腰:“當然打啊,人家都主動問防爆測試了,說明有興趣。”
老李抱著手臂靠在牆邊:“可我們連人家做啥產品都不知道。萬一隻是來取經的,咱們一激動,把底牌亮出去,回頭人家拿去仿了,怎麼辦?”
劉好仃沒接話,起身走到白板前。上麵還留著昨天寫下的那行字:“哪些領域,正等著一塊好玻璃。”他在“等”字上畫了個圈,又在旁邊補了一句:“等的不是我們打電話,是我們的準備夠不夠。”
小王眨眨眼:“您的意思是……先搞清楚他們到底想乾啥?”
“對。”劉好仃點頭,“合作不是見了麵就握手,是看兩條路能不能接上。咱們得先知道,他們在修什麼橋,缺不缺我們這塊石頭。”
老李哼了一聲:“說得輕巧,怎麼查?總不能派誰蹲人家廠門口數貨車吧?”
“不用。”劉好仃轉身打開抽屜,拿出一張邊角卷起的參展證,“記得這個嗎?去年智能家居展,我跟一個做智能調光係統的工程師聊過十分鐘。他說他們最難搞的是材料強度——變色快的不耐撞,耐撞的不變色。咱們的f1工藝,剛好卡在這個縫裡。”
小王眼睛一亮:“所以您是想……順這條線摸回去?”
“不光是這條。”劉好仃把參展證翻過來,在背麵寫下“f1工藝→智能座艙”,字跡工整得像車間記錄表,“我昨晚翻了所有舊資料,發現這幾年,但凡帶‘智能’‘輕量化’‘一體化’的發布會,八成都提到了安全玻璃。這不是巧合,是趨勢在敲門。”
老李撓撓頭:“可我們沒人懂這些新詞兒啊。”
“那就學。”劉好仃把筆遞過去,“你不是常跟供應商吃飯嗎?下次吃飯,彆光聊價格,問問他們最近給哪些新客戶供貨,有沒有人打聽咱們的技術參數。”
小王立刻接話:“我可以盯行業論壇!昨天那個車載智能窗視頻,我已經扒出拍攝場地是深圳國際創新材料中心,他們合作的實驗室公開過一份測試報告,裡麵提到‘基材需承受1.5焦耳衝擊且不影響電控響應’——這不就是咱們的熱彎夾膠標準嗎?”
劉好仃點點頭,在本子上記下“材料中心”四個字。
“所以現在不是有沒有機會的問題。”他合上本子,“是怎麼看清楚機會長什麼樣。”
他宣布:“從今天起,‘跨界觀察小組’正式開工。小王負責技術映射,把咱們的工藝能力列成清單,再去找外麵的產品需求對號入座;老李負責外圍打聽,重點摸清那家窗膜廠的底細;我來統籌,每周五下午碰頭。”
老李還有點猶豫:“可咱們這麼查來查去,萬一人家根本沒想合作呢?”
“那也值得。”劉好仃說,“搞清楚彆人不需要,也是一種結果。最怕的是,機會來了,我們還以為是路過。”
小王低頭翻簡報,忽然“咦”了一聲。
“怎麼?”
“我剛整理完首期《生態鏈動態簡報》,本來列了二十多個可能方向,後來按您說的‘三篩法’過了一遍——技術相關性、市場成長性、合作可行性——篩到最後,隻剩五個。”
“哪五個?”
“新能源汽車、智能家居、高端建築、醫療設備、可穿戴設備。”小王念得乾脆,“每一個領域,都有產品明確需要高強度透明材料。比如新能源車的全景天窗,既要輕,又要抗砸;智能家居的透明交互牆,得能調光還得防爆;還有手術室的觀察窗,要求無菌、耐高溫、抗衝擊——咱們的複合工藝,全都能上。”
劉好仃聽完,沒急著誇,反而問:“哪個最急?”
小王指了指其中一條:“新能源汽車。我標注了那個疑似用f1工藝的智能天窗案例,附注寫著‘供應鏈未公開,但測試標準與我廠一致’。”
老李湊過去看:“這能當證據?”
“不能。”小王搖頭,“但能當線索。就像您說的,得先看見路,才知道往哪走。”
劉好仃沉默幾秒,走到文件櫃前,抽出一疊展會名片盒。他一張張翻著,手指停在一張印著“星曜智窗科技”的卡片上。
“這家。”他說,“去年展會上,他們工程師問我,能不能做‘可變色+防爆’一體化玻璃。我當時說工藝可行,但沒後續。”
小王趕緊記下:“要不要聯係?”
“先不急。”劉好仃把名片夾回本子,“先讓老李去探探風。”
老李一愣:“怎麼探?”
“你不是認識做膠膜的老陳嗎?他是他們上遊供應商。”劉好仃說,“找個由頭,問問最近訂單有沒有變化,有沒有新項目在跑。彆提我們,就當閒聊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