手機屏幕的光在昏暗的辦公室裡顯得格外刺眼。劉好仃盯著那條剛跳出來的微信,指尖在桌麵上輕輕敲了一下,像是在確認自己沒看錯。
“兩家材料廠。”他低聲念了一遍,把手機輕輕放在桌角,起身拉開抽屜,取出那本封皮空白的硬殼筆記本。
他翻開第一頁,上麵工整地抄著一句話:“合作不是誰聽誰的,是互相懂。”下麵已經密密麻麻記了十幾條線索,最新一條是昨天老李補充的:星曜專利初審提交,技術方向為“多層夾膠智能變色結構”。
劉好仃用紅筆在這條記錄旁畫了個圈,又在旁邊寫上:“評審會,兩家候選。”
他合上本子,撥通小王的電話:“明天早上八點,會議室,緊急會。”
第二天一早,小王抱著平板第一個到。他把文件夾打開,首頁是剛整理好的《生態鏈動態簡報·第二期》,封麵比上一期多了個手繪的小燈泡圖案。“我昨晚睡不著,乾脆把星曜那條線全捋了一遍。”他邊說邊調出專利摘要,“他們這次要的不是普通基材,而是能承受電控信號乾擾的複合玻璃,響應速度要求≤0.8秒。”
老李進門時正聽見這句,把保溫杯往桌上一放:“那不就是咱們f1工藝的弱項?抗砸沒問題,通電這事兒可沒測過。”
“所以不能隻拿強項去碰運氣。”劉好仃走進來,手裡拎著一疊打印紙,“我昨晚把專利文件拆了,發現他們真正的痛點不在強度,而在‘係統穩定性’。”
他在白板上畫了三條橫線。
“第一條,安全達標——這是入場券,咱們早就過了。”
“第二條,量產穩定——不能今天做出來合格,下周就出偏差。”
“第三條,係統集成——這才是他們最頭疼的。玻璃不是單獨用的,它得跟控製器、電源、軟件聯動。咱們要是隻說‘我這塊玻璃很硬’,人家根本聽不進去。”
小王點頭:“就像你去買手機,沒人隻問‘屏幕劃不劃得壞’,大家關心的是‘會不會卡’。”
“對。”劉好仃拿起記號筆,在第三條下麵重重劃了一橫,“咱們的方案,得從‘幫他們少踩坑’開始。”
老李皺眉:“可我們連他們用啥控製器都不知道啊。”
“那就先查。”劉好仃翻開筆記本,在一頁空白處寫下“招聘崗位”四個字,“科技公司招人,往往比發公告還準。看看他們最近在找什麼人,就知道在攻什麼山頭。”
小王立刻反應過來:“我去扒他們官網和招聘平台!”
“不急。”劉好仃擺擺手,“先做咱們能做的——把f1工藝拆開,看看哪塊能接上他們的需求。”
他轉身在白板上寫下“f1工藝三大模塊”:
一、強度模塊——熱彎夾膠,抗衝擊1.5焦耳以上;
二、透光模塊——雙麵減反射,透光率≥92;
三、電控兼容模塊——待驗證。
“前兩項是咱們的招牌,第三項是未知數。”劉好仃指著最後一項,“但他們既然敢設計電控變色,肯定要考慮信號乾擾。咱們的夾膠層有沒有可能成為屏蔽層?或者反過來,會不會自己就成了乾擾源?”
小王眼睛一亮:“我可以做個模擬測試!拿樣片接低壓電流,看會不會影響鋼化層應力分布。”
“去做。”劉好仃點頭,“結果不管好壞,都是信息。”
老李看著白板,嘀咕:“可咱們這麼搞,是不是太被動了?人家都開評審會了,咱們還在猜人家要啥。”
“猜不是目的。”劉好仃拿起筆,在“電控兼容模塊”旁邊寫上“待驗證”三個字,特意用黃色標記,“目的是讓咱們的‘猜’,變成有數據的推演。等哪天真坐到談判桌前,咱們說的不是‘我覺得’,而是‘我們測過’。”
會議結束前,小王交出一份新表格——《f1工藝與星曜需求匹配度評估》。
表格裡,每一項技術參數都被打分:安全性能9.5分,量產能力8.8分,電控兼容性……標著大大的“待驗證”,底下一行小字:“需搭建模擬電壓環境進行老化測試”。
劉好仃看完,沒說話,隻在表格背麵寫了一行字:“方案的核心,不是展示優勢,而是解決對方沒說出口的麻煩。”
下午三點,他召集小組第二次碰頭。
“我查了星曜最近三個月的招聘信息。”小王一開口就帶來新料,“他們招了兩個嵌入式係統工程師,一個材料仿真工程師,還有一名負責‘人機交互界麵穩定性測試’的專員。”
老李聽得直眨眼:“這不就是專門對付係統集成問題的?”
“說明他們在補短板。”劉好仃點頭,“也說明,他們現在最怕的,不是玻璃不夠強,而是整個係統因為一塊材料出問題而崩盤。”
他走到白板前,拿起藍筆畫了個金字塔。
“底層是‘能用’,中層是‘好用’,頂層是‘放心用’。咱們的目標,不是擠進前兩層,而是幫他們穩住第三層。”
本小章還未完,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!
“怎麼穩?”老李問。
“不靠吹,靠嵌入。”劉好仃寫下“三階設想”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