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林把新繩子放在劉好仃桌上時,陽光正斜斜切過辦公桌一角,照在收納袋上,“原型1號”四個字被曬得微微發白。劉好仃沒抬頭,手指在鍵盤上敲完最後一句:“人走穩了,貨自然跟上。”然後按了保存。
“接下來乾啥?”小林問,順手把繩子往燈座旁邊一擱,兩件東西挨著,像一對展品。
“乾活。”劉好仃合上電腦,拉開抽屜取出三支不同顏色的記號筆,“上午開會,下午分頭查資料,晚上彙總。”
“查啥?”
“外國人怎麼走路。”他擰開一支藍筆,在白板上寫下:“市場需求調研啟動會——第一步,彆把‘共步’當笑話講出去。”
小阮推門進來,手裡拎著保溫杯,杯蓋還沒擰緊,茶香飄了一路。她瞥了眼白板,說:“人家可能根本不知道我們在說什麼。”
“那就讓他們先聽懂‘絆倒’。”劉好仃畫了個歪歪扭扭的人形,“全世界綁一條腿走路的人都會摔,這事兒不分國籍。”
阿強和小陳前後腳進來,一個抱著筆記本,一個拿著手機支架。小陳把支架往桌上一放:“我昨晚搜了一堆關鍵詞,‘teabuidingabroad’‘crosscuturatraining’,跳出來全是西裝革履拍宣傳片的。”
“那你換中文搜。”劉好仃遞過藍筆,“‘外國人學走路’。”
小陳愣住:“真寫這個?”
“寫‘協作模式本地化適配初探’。”劉好仃在白板上補了標題,“但心裡要想著‘怎麼讓老外也摔一跤’。”
會議室裡笑起來,像爐火被風撩了一下。
會議開了四十分鐘,沒人提“品牌出海”,也沒人說“文化輸出”。他們聊的是東南亞工廠的午休時長、德國車間的換班節奏、南美工人對指令反應的延遲時間。小阮翻出幾份行業年報,指著一段數據:“越南的製造業人力成本比我們低18,但離職率高一倍,說明團隊穩定性差——這不就是‘共步’能補的?”
“對。”劉好仃用紅筆圈住那行數字,“人家缺的不是繩子,是踩準節奏的人。”
阿強突然舉手:“我表弟在迪拜打工,他說那邊工人都不愛說話,乾活靠眼神。”
“那正好。”小阮笑,“咱們這模式,本來就不靠嘴。”
他們決定分三路走:小阮負責查公開報告和學術論文,阿強聯係海外熟人發問卷,小陳主攻線上調研平台,扒用戶評論和論壇帖子。劉好仃自己則翻出舊通訊錄,準備約幾個外貿口的老熟人喝早茶。
散會後,小林蹲在白板前,用綠筆在角落畫了隻歪腿小人,底下寫:“摔得漂亮。”
三天後,資料堆滿了休息角的長桌。
小阮打印出厚厚一疊pdf,封麵標題是《全球製造業團隊協作痛點分析》,裡麵密密麻麻標注著熒光色。“數據太多了。”她揉著太陽穴,“有的說員工怕擔責,有的說語言不通,還有的乾脆寫‘老板從不聽我們說話’。”
阿強的問卷回收率不到三成,回複裡一半是“太忙沒空填”,另一半是“你們這問題像心理測試”。他唯一拿到的有效信息來自表弟:“迪拜那邊,兩個不同國家的工人能共用一把扳手,但從不一起吃飯。”
小陳更慘。他在三個調研平台發布問卷,係統提示“內容涉嫌娛樂化”,兩次被下架。第三次他改了措辭,把“綁腿走路”換成“雙人同步任務執行意願調查”,總算通過,結果回收的五百份裡,三百人以為是遊戲任務,留言寫著“這關卡設計挺難”。
“咱們是不是……太土了?”小陳把手機扣在桌上,“人家連問題都看不懂。”
“不是土。”劉好仃翻著他電腦屏幕,“是他們沒遇到過這種事。就像退火曲線,沒經曆過應力釋放的人,看不懂那段平緩線有多重要。”
他抽出一張a4紙,畫了三條線:一條陡升陡降,一條平穩緩行,一條忽高忽低。
“第一種是急著出成果的,第二種是慢慢磨合的,第三種是根本沒節奏的。”他指著中間那條,“咱們要找的,是第二種人——他們知道慢才有穩。”
小阮點頭:“所以不能隻看數據,得看背後的人。”
他們重新篩選信息,剔除那些隻講效率不提關係的報告,留下關注“信任建立周期”“非語言協作案例”的內容。劉好仃讓小李幫忙找了幾段海外工廠的監控視頻,慢放看工人交接工具時的手勢、換班時的眼神交流。
“你看這個。”他暫停在一幀畫麵上,兩個南美工人在傳送帶邊碰了下拳頭,沒說話,但動作整齊劃一,“他們不用繩子,但節奏對上了。”
“那就是‘共步’。”小阮說。
可問題也來了——數據太散,標準不一。德國報告強調流程規範,印度研究關注宗教差異,巴西的案例則把協作歸因於“工地文化”。他們試圖用統一模型分析,結果越理越亂。
小主,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,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,後麵更精彩!
“就像用一把尺子量三種溫度。”阿強歎氣,“根本對不上刻度。”
劉好仃沒說話,第二天請來了老張的徒弟——老陳,退休前在外貿公司做數據分析。老陳戴著老花鏡,翻了兩小時資料,抬頭說:“你們這調研,像拿溫度計測風速。”
“啥意思?”小陳問。
“工具不對。”老陳指著屏幕,“你們想測的是‘人心怎麼靠近’,可用的全是‘人怎麼乾活’的數據。差了半拍。”
他建議做數據清洗:去掉那些隻統計生產效率、員工流動率的報告,重點保留涉及“非正式互動”“跨班組合作頻率”“衝突調解方式”的內容。然後用“協作敏感度”作為新指標,重新建模。
他們乾了整整兩天。小阮負責分類,阿強做標簽,小陳寫分析腳本。劉好仃坐在角落,一邊聽錄音——老張修窯時哼的號子,一邊在紙上畫新的曲線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