白板上的字還沒擦,墨跡在燈光下微微發亮。“他們開始問,帶子在哪兒?”這句話像一顆種子,剛落地就冒了芽。劉好仃站在桌前,手裡捏著一支筆,沒說話,隻是把那行字從左到右又描了一遍。
辦公室的門被推開,小阮抱著一疊新打印的文件進來,腳步輕快。“新加坡那邊確認了,儀式流程我們按你說的簡化了,就兩人一組,走一圈,鼓掌,發紀念帶——簡單,但有儀式感。”
“挺好。”劉好仃點點頭,把筆放回筆筒,“接下來,不光是‘帶子在哪兒’,還得讓人知道,哪兒都能買到。”
阿強從電腦前抬頭:“你是說……渠道?”
“對。”他拉開抽屜,拿出一張手繪的草圖,鋪在桌上。紙上歪歪扭扭畫著幾條線,連著幾個方框,寫著“電商”“經銷商”“展會”“合作方”。“咱們的同步帶,不能隻靠彆人問,得主動鋪出去。”
小陳湊過來,盯著那張草圖看了兩秒,笑出聲:“這圖,像不像咱們廠食堂的打飯路線?從窗口到飯桌,一步都不能錯。”
“差不多。”劉好仃也笑了,“飯要一口一口吃,路要一段一段走。現在飯香了,光站在窗口喊‘來吃啊’不夠,得把飯車推到人多的地方去。”
會議室裡很快坐滿了人。劉好仃站在白板前,把那張草圖用磁貼固定上去。“接下來,咱們不光做內容,還要做渠道。誰有想法,現在就說。”
話音剛落,阿強就舉手:“我覺得線上是大頭,現在誰不網購?咱們上平台開店,搞直播,年輕人刷著刷著就買了。”
小阮馬上接話:“但線下也不能丟。尤其是海外,很多工廠采購還是靠經銷商對接,信任關係比流量重要。”
“我支持小阮。”小陳點頭,“你看新加坡工會,不也是通過正式渠道溝通的?線上太飄,線下才踏實。”
“可線上快啊。”阿強不服,“咱們在行業論壇發個帖,第二天就有編輯找上門,這效率線下能做到嗎?”
爭論聲漸漸大了起來。有人支持全麵進軍電商平台,有人堅持先穩住線下合作網絡。劉好仃沒打斷,隻是默默記下每個人的關鍵詞:快、穩、信任、曝光、成本、覆蓋。
等大家說得差不多了,他才開口:“線上快,線下穩,都不是錯。但咱們不能隻選一個,得兩條腿走路。”
他拿起筆,在白板上畫出兩條並行的線。“前期,線上主攻曝光,線下主攻信任。等線上積累起一批用戶反饋,線下談合作就有底氣;等線下建立起幾個標杆案例,線上推廣就有故事講。”
小阮眼睛一亮:“就像咱們在墨西哥和新加坡做的那樣,先讓人看見,再讓人相信。”
“對。”劉好仃點頭,“現在的問題不是選哪條路,是怎麼走好兩條路。”
他轉身寫下幾個字:“分階段,有側重。”
接下來的幾天,團隊兵分兩路。阿強帶著人研究各大電商平台的入駐規則,一頁頁翻著厚厚的條款,嘴裡念叨:“保證金五萬?類目審核要七天?這比咱們廠裡辦入職還嚴格。”
小陳幫他整理資料,調侃道:“咱們的‘同步帶’又不是口紅,還得寫賣點文案?‘今天你同步了嗎?’——這標題行不行?”
“彆鬨。”阿強頭也不抬,“人家要求主圖不能有文字,詳情頁得有質檢報告,連包裝盒上的條形碼位置都有規定。”
“那咱們就照做。”劉好仃路過時聽見了,順手把一份檢測證書放在桌上,“咱們的產品經得起查。規則複雜,不是攔路虎,是門檻。門檻越高,跨過去才越值錢。”
另一邊,小阮和銷售組開始聯係潛在的線下經銷商。第一通電話打完,她就皺了眉。“對方問,你們品牌叫什麼?有沒有代理案例?年銷量多少?我說咱們剛起步,人家直接說‘再聯係’。”
“正常。”劉好仃說,“沒人天生認識你,得靠自己亮招牌。”
他們調整策略,不再一上來就談合作,而是先辦小型產品推介會。在幾個重點城市的工業區租了臨時展廳,把同步帶的使用場景還原出來:兩組工人並排走,一組綁帶,一組不綁,十圈下來,綁帶組交接零失誤,另一組摔了三次。
現場有經銷商看得直點頭:“這東西,真能減少工傷?”
“不止。”小阮遞上數據表,“平均每對搭檔使用後,交接效率提升百分之三十七,培訓周期縮短一半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