周五上午十點,廠區的會議桌剛擦過一遍,還泛著水漬。劉好仃把三份文件輕輕攤開,最上麵那份封麵上印著“供應鏈現狀分析報告”,右下角寫著“初稿·2025年4月11日”。他沒急著說話,而是把保溫杯擰開,倒了半杯溫水,順手推到小陳手邊。
“先喝口水。”他說,“待會兒可能要吵。”
小陳接過杯子,笑了笑:“劉師傅,您這開場白比鬨鐘還管用。”
阿強抱著筆記本進來,外套搭在手臂上,額角還掛著汗:“剛從碼頭回來,第三方物流的數據拿到了,比預想的複雜。”他把u盤插進電腦,抬頭,“不過……咱們真要在這時候動大手術?”
劉好仃點頭:“不是動手術,是做體檢。結果出來了,得開方子。”
小阮也到了,手裡捏著一疊圖紙:“技術組剛把模塊化改造的預算表發我,下周設備進場沒問題,但配套的排產係統得同步升級,不然還是‘鍋小麵多’。”
“那就一起改。”劉好仃翻開報告第一頁,“昨天我跟那家染料供應商通了電話,他們願意談長期合作,還主動提供了產能排程表。這不是巧合,是信號——咱們開始被當回事了。”
他抬眼掃過三人:“所以今天這會,不談問題,談方案。怎麼把這張‘供斷鏈’,變成一條咬得住、拉得動的真鏈條。”
他拿起筆,在白板上寫下三個詞:供應商、生產、物流。
“先說供應商。”他指著第一項,“報告裡寫了,二十七家裡有八家是‘常遲到選手’,但咱們不能一刀切。有的廠子小,管理亂,可人家真心想合作;有的規模大,反而把咱們當零單,愛理不理。咱們得分類走。”
小陳立刻接話:“我建議搞個‘紅黃綠’分級。綠色是金牌,簽年度協議,優先排產;黃色觀察期,三個月整改,達標升級;紅色直接移出名單,換人。”
阿強皺眉:“可咱們現在訂單量還不夠大,人家憑什麼給你綠牌待遇?”
“憑穩定。”劉好仃說,“我們承諾未來十二個月的采購量,前提是他們保證交期和質量。這不是求人,是合作。咱們給確定性,他們也得給確定性。”
小阮突然問:“那工藝落後的呢?比如上次色差那家,他們技術跟不上,簽了協議也執行不了。”
“那就幫。”劉好仃說,“小陳提過‘供應商成長計劃’,我覺得可行。咱們派技術員去他們廠裡蹲點,幫他們調設備、改流程。不是白幫,是投資——他們穩了,咱們的原料就穩了。”
會議室安靜了幾秒。
小陳笑了:“這招狠啊,等於把他們的命脈跟咱們綁一塊兒了。”
“綁得牢,才走得遠。”劉好仃在白板上畫了個圈,把“供應商”和“生產”連起來,“再說物流。阿強,你昨天帶回的數據,說說看。”
阿強調出表格:“目前所有海外訂單走深圳港海運,平均七到十天到東南亞。但如果我們能在越南或馬來西亞設前置倉,最快四十八小時就能送達。同行已經乾了,客戶反饋特彆好。”
“那咱們呢?”小阮問。
“咱們得先算賬。”阿強說,“設倉要租金、要人、要庫存,前期投入不小。而且咱們訂單還沒到爆發期,怕壓資金。”
劉好仃點頭:“所以不急著建,先做可行性研究。選一個試點國家,比如越南,先跟當地第三方倉談代管,我們出貨先存一部分,看周轉率、看成本、看客戶反應。數據好了,再決定是租是建。”
小阮若有所思:“這相當於‘輕資產試水’?”
“對。”劉好仃笑,“咱們現在不是財大氣粗的大公司,每一步都得算清楚。但也不能原地踏步。”
他轉向三人:“所以方案初步定下來——供應商這邊,分級管理,淘汰加扶持;物流這邊,先調研,再試點;生產這邊,模塊化改造按原計劃推進,排產係統同步升級。”
小陳舉起手:“劉師傅,我有個擔心——這三個動作同時推,資源會不會不夠?比如技術組既要改設備,又要幫供應商,人力怎麼分?”
阿強也點頭:“物流調研我也得抽人,財務那邊還沒批預算。”
小阮補充:“還有,萬一供應商分級剛推,有幾家鬨情緒斷供,生產又卡住,怎麼辦?”
劉好仃沒立刻回答,而是把報告翻到最後一頁。那行小字還在:“但網,總得從一根線開始織。”
他指著那句話:“咱們不貪快,分階段走。第一階段,先做供應商分級和試點‘互信質檢’,挑三家最穩的,簽短期保障協議,確保原料不斷。同時,模塊化改造啟動,技術組主力先集中在這塊。”
他頓了頓:“物流調研可以小範圍做,阿強帶一個人,先跑越南和馬來西亞的倉,看三家,比三家,寫報告。不花錢,先摸底。”
“第二階段,等模塊化上線、供應商穩定了,再推海外倉試點。一步一步來,不打架。”
小主,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,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,後麵更精彩!
小陳鬆了口氣:“這樣就清晰了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