老陳舉著掃碼槍,嘴裡念叨著“請確認訂單編號”,那語氣活像在學小孩背課文。劉好仃從他身邊走過,沒忍住笑出聲,順手在他肩膀上拍了一下:“係統比你還靠譜,至少不會忘詞。”
這話傳到會議室,大夥兒都樂了。晨會剛開完,小張把最新一周的數據投到屏幕上,倉儲出庫效率穩定在提升40以上,物流響應時間比上個月縮短了一半還多。財務老方盯著表格看了三分鐘,忽然抬頭:“咱們是不是該算算,這轉型到底值不值?”
“早該算了。”劉好仃接過話頭,打開自己的筆記本,上麵密密麻麻記著過去兩個月的節點,“流程改完了,係統跑順了,現在不評估,等啥時候?趁熱打鐵,把效果摸清楚,後麵才能走得更穩。”
話音剛落,老李就舉手了:“評是該評,可怎麼評?以前我們看產量、看出勤、看加班時長,現在這些數都在係統裡飄著,看得見摸不著,我心裡沒底。”
旁邊幾位老員工紛紛點頭。有人嘀咕:“我乾了三十年,哪次改革不是靠感覺?現在讓我看數據,跟讓我看天書差不多。”
劉好仃沒急著反駁,反而笑著問:“老李,上禮拜你兒子結婚,你請了三天假,廠裡沒塌吧?”
老李一愣:“沒啊,活兒都按時走了。”
“那你知道是誰頂的班,走了幾單,有沒有出錯嗎?”
“這……我還真不知道。”
“但係統知道。”劉好仃點開後台,“那天你負責的訂單,自動分給了小王和老周,完成率100,客戶簽收後還打了五星好評。這些,以前你得問三個人、翻五本台賬才搞得清。現在呢?點一下就行。”
會議室安靜了幾秒,有人低頭翻自己帶的筆記本,有人開始小聲討論。劉好仃趁勢說:“咱們評轉型,不能光靠‘好像’‘大概’‘我覺得’。得看數據、看效率、看錯誤率、看客戶反饋。這些數字不會騙人,也不會拍馬屁。”
小張接著補充:“我們設計了一套評估表,涵蓋生產、倉儲、物流、客服四個環節,每個環節都有關鍵指標。比如訂單處理時長、庫存準確率、派車及時率、投訴率。數據直接從係統抓取,實時更新。”
老李聽完,眉頭鬆了:“聽著是比拍腦袋強。可係統萬一出錯呢?要是數據不準,咱們不是白忙?”
“問得好。”劉好仃豎起大拇指,“所以評估第一步,先驗數據。it組馬上排查所有接口,確保采集準確。第二步,交叉核對——係統數據和實際作業對一遍,差一點都得查清楚。”
it同事當場應下,當天下午就帶著人開始跑數據。結果還真出了岔子:物流組的派車完成率顯示是98,可人工抽查發現有三單係統沒記錄。一查,是某台叉車的終端信號不穩定,任務完成沒及時回傳。
“小問題,補個自動重傳機製就行。”it同事邊改邊記,“不過這也提醒我們,係統還得再優化一波。”
劉好仃聽完,順手在本子上寫:“信號重傳+自動校驗——待排期。”寫完還畫了個小太陽,像是給任務加了點好心情。
三天後,修正後的數據出爐。所有指標重新清洗、比對、確認無誤。劉好仃把最終報告打印出來,發到每個人手裡。表格清晰,曲線向上,最顯眼的一行寫著:整體運營效率提升51.3,人為錯誤率下降至0.7。
老方看完,忍不住吹了聲口哨:“這數要是交給老板看,他得請全廠吃飯。”
“不止。”劉好仃指著另一組數據,“上個月客戶投訴七起,這個月零起。東莞那家老客戶,剛追加了兩倍訂單,理由是‘交貨準時,單據清晰,合作省心’。”
會議室一下子熱鬨起來。有人算人力節省,有人聊客戶反饋,還有人開始琢磨:“要不,咱們把銷售部也全接進來?”
劉好仃笑著擺手:“彆急,飯要一口一口吃。現在是評估階段,不是擴張階段。咱們先把這口飯嚼明白了,再想下一口。”
話是這麼說,可大夥兒心裡都清楚,這頓飯,香。
評估報告整理完,劉好仃召集了一次高層碰頭會。他沒帶ppt,隻帶了兩樣東西:一份打印好的數據表,一段現場視頻。視頻裡,叉車自動調度、掃碼槍滴聲不斷、訂單在屏幕上流轉如溪水,最後定格在客戶簽收的笑臉截圖上。
一位副總看完,皺眉:“數據是不錯,可會不會是剛上線的新鮮勁兒?過幾個月,係統老化,人也疲了,還能保持這水平?”
“您說得對。”劉好仃點頭,“短期波動肯定有。但咱們的提升不是靠人拚命,是靠流程再造。隻要係統在跑,規則在執行,效率就不會掉回去。”
另一位高層問:“那員工適應得怎麼樣?有沒有人抵觸?”
劉好仃笑了:“抵觸肯定有。上個月老陳還說係統是‘冷血機器’,上周他跟我說,‘它比我還細心’。”
會議室有人笑出聲。劉好仃接著說:“我們做了匿名問卷,87的員工認為新流程減輕了工作負擔。尤其是倉儲和物流,以前天天對賬,現在係統自動對,省下的時間能多出兩成貨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