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可老員工怎麼辦?他們穩定了,生產才穩。”老周不同意,“得先解決操作適應問題。”
“那跨部門交流呢?客戶要的是整體協作能力。”另一人插話。
七嘴八舌,誰也說服不了誰。劉好仃聽著,沒打斷。等大家說得差不多了,他把所有記錄攤在會議室桌上,像擺了一桌拚圖,碎片太多,一時拚不出完整畫麵。
小主,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,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,後麵更精彩!
“咱們缺個法子。”他說。
正好市總工會推薦了一位培訓專家,姓陳,專做企業技能體係搭建。劉好仃打了電話,約了時間。
陳老師五十來歲,穿著樸素,一進門就問:“你們想解決什麼問題?”
劉好仃把情況說了一遍。陳老師聽完,沒急著給方案,反而問:“你們有沒有試過用‘崗位能力模型’來分類?”
“啥模型?”老周直愣愣地問。
“就是把每個崗位需要的能力拆開,比如技術操作、溝通協作、問題解決、學習能力,分成幾塊,再看每個人在哪塊弱,缺什麼補什麼。”
他順手在白板上畫了個四格表,標上四個維度,又舉了個例子:“比如一個維修工,技術強,但不會寫報告,那就是‘表達’這塊弱。培訓就不用從頭學,專攻這一項就行。”
會議室一下子安靜了。
“那職業發展呢?”小林問。
“一樣拆。”陳老師說,“有人想當技術骨乾,就得加強專業深度;有人想帶團隊,就得練管理能力。模型能幫你們看清路徑。”
劉好仃盯著那張表看了很久。他忽然覺得,這不是在做培訓,是在幫人找路。
“可我們崗位多,人也雜,建模型得多久?”他問。
“快的話一個月,慢的話兩三個月。”陳老師坦誠,“但建好了,以後每年更新就行,不用每次都從頭來。”
散會後,團隊重新開會。這次沒人爭了。大家按陳老師的思路,試著把崗位分成了幾類:技術操作型、維修支持型、質量管控型、生產協調型。每一類再拆解能力維度,初步列出了幾十項具體技能需求。
可越理越發現,事情比想象複雜。一個簡單的“溝通能力”,在質檢員身上是“準確反饋問題”,在調度員身上是“協調多方進度”,在維修工身上又是“快速描述故障”。同一個詞,含義完全不同。
“難怪以前培訓總像撒胡椒麵。”小林苦笑,“東一榔頭西一棒子,誰都沒吃飽。”
劉好仃沒說話,他在本子上寫下一行字:“培訓不是填坑,是修路。”
晚上回家前,他最後看了一遍彙總表。數據密密麻麻,像一張沒解完的謎題。他合上電腦,走到窗邊。樓下培訓室的燈還亮著,門半開著,小陳正蹲在地上接投影儀的線,旁邊擺著一張手繪的流程圖,標題是“新設備操作十問”。
劉好仃看了會兒,轉身回桌前,打開文檔,把標題從“培訓升級”改成了“培訓需求分析”。
光標閃著,他敲下第一句:“崗位技能需求初步分類如下……”
剛打完,手機響了。是小陳發來的消息:“劉師傅,我整理了新設備的操作難點,做了個簡易課件,您明天方便看看嗎?”
劉好仃回了個“好”字,放下手機。
他忽然想起白天陳老師說的一句話:“最好的培訓,是讓人發現自己能走多遠。”
他抬頭看了眼牆上的鐘,九點十七分。培訓室的燈還亮著,小陳的影子映在牆上,正踮著腳掛一張圖表。
喜歡深圳玻璃廠打工記請大家收藏:()深圳玻璃廠打工記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