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陳站在培訓室門口,手裡攥著一張寫滿問題的紙,抬頭看見劉好仃拎著保溫杯從走廊那頭走來,腳步不緊不慢,像踩著廠裡機器運轉的節拍。
“劉師傅,我昨晚把‘老機械工講新係統’的流程順了一遍,還加了三個互動提問。”他迎上去,聲音裡帶著點緊張,也帶著點興奮,“您看要不要再調整?”
劉好仃擰開杯蓋,喝了一口,點點頭:“準備得挺好。不過接下來,咱們得乾件更實在的事。”
“啥事?”
“看看這些課,到底有沒有用。”他把杯子往桌上一放,“培訓搞了這麼多天,大家學得咋樣,不能光靠感覺說了算。得評一評。”
小陳一愣:“評估?”
“對。”劉好仃拉開椅子坐下,“學了五天,練了三輪,有人進步飛快,有人還在原地打轉。咱們不能隻管教,不管結果。就像玻璃出爐,得驗光、測厚、看有沒有氣泡,培訓也得有個‘質檢’。”
會議室很快聚齊了人。有人帶了筆記本,有人拿著培訓記錄表,圍坐在桌邊。劉好仃沒急著說話,先讓小陳把這幾天的培訓照片投在屏幕上:有人蹲在機器旁比劃線路,有人在白板上畫故障流程圖,還有老員工站在講台上,手有點抖,但講得認真。
“這些都是成果。”劉好仃說,“但成果能不能變成能力,得靠數據說話。今天開會,就定個評估方案。”
話音剛落,技術組的小李就舉手:“我覺得先考理論。把新設備的操作要點、報警代碼、安全規程全考一遍,分數一出來,誰行誰不行,清清楚楚。”
維修組的老周立刻搖頭:“紙上談兵有啥用?咱們是乾活的,又不是考大學。該考實操,現場排查故障,十分鐘內搞定才算真本事。”
兩人你一句我一句,會議室一下熱鬨起來。有人說該考反應速度,有人說該看團隊協作,還有人提議乾脆搞個“培訓達人”擂台賽。
劉好仃聽著,沒打斷。等大家說得差不多了,他才開口:“理論要考,實操更要考。但咱們不搞‘一考定生死’。這麼辦——理論占四成,實操占六成。考得好的,記錄進個人成長檔案;考得不理想的,咱們回頭補課,不丟人。”
他頓了頓,指著屏幕上的照片:“你看這位老哥,課上講得頭頭是道,可真讓他上手調參數,手還是發抖。這不是他不用心,是練得不夠。評估不是為了挑毛病,是為了幫他把那口氣提上來。”
會議室安靜了幾秒,隨即有人點頭,有人記筆記。小李也收起了爭辯的架勢:“那考試內容咋定?”
“按崗位來。”劉好仃打開文件夾,“維修組考故障排查和應急處理,質檢組考標準解讀和誤差判斷,操作工考參數設置和安全流程。一人一套題,不搞統一試卷。”
“那誰來打分?”有人問。
“你們自己。”劉好仃笑了笑,“互評加自評。你考完,同組的人給你打分,你自己也打一個。分數差得太多,咱們再複核。既公平,也鍛煉大家的判斷力。”
會議結束前,劉好仃補充了一句:“所有評估結果,我都記進檔案。不為存檔而存檔,是為了以後回頭看——誰進步了,哪類課最有效,哪些知識點總出錯。咱們的培訓,得越辦越明白。”
第二天一早,培訓室門口貼出了一張新告示:《培訓效果評估安排表》。上麵清清楚楚寫著各崗位的考核時間、內容、評分標準,末尾還畫了個笑臉:“考得好,有驚喜。”
員工們圍在告示前議論紛紛。有人嘀咕:“咋又考試?培訓還不夠累?”
劉好仃正好路過,聽見了,沒生氣,反而笑著接話:“不是考試,是驗收。你家裝修完,不還得驗收一下水電通不通、牆平不平?咱們這培訓,也是‘裝修’,修的是本事。”
有人笑出聲:“那驗收不合格咋辦?”
“補工。”劉好仃一本正經,“返工不扣錢,還管飯。廠裡說了,每補一節課,發一張餐券,米飯不限量。”
笑聲一片。緊繃的氣氛鬆了下來。
評估當天,培訓室分成幾個區域。操作工在模擬機台上調整參數,維修組圍著一台“故障機”拆裝零件,質檢員拿著測量工具反複比對數據。劉好仃和幾位骨乾來回巡視,手裡拿著評分表,時不時低聲交流。
小陳負責監督一組年輕員工的實操考核。其中一個小夥子動作利落,三分鐘就定位出傳感器鬆動問題,還順手清理了積灰。
“不錯啊。”小陳打了個高分,“你這手速,都能去參加技能大賽了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