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陳正低頭在電腦前核對數據,光標在表格間跳來跳去,忽然聽見門被推開,飯卡“啪”地一聲拍在桌上。
“先吃飯。”劉好仃站在門口,手裡拎著兩個飯盒,油漬在塑料蓋邊緣暈開一圈,“紅燒肉快涼了,你再不吃,我可全報銷。”
小陳抬頭,笑了:“您這哪是送飯,是來查崗的吧?”
“查什麼崗,查進度。”劉好仃把飯盒推過去,順手拉開椅子坐下,“成長檔案更新得怎麼樣?昨天的考核數據都錄進去了?”
“剛錄完。”小陳點開一個文件夾,“按您說的,每個人的成績、進步點、薄弱項都標了顏色。綠的是達標,黃的是待加強,紅的……是還得再練練。”
劉好仃湊過去看了一眼屏幕,點點頭:“顏色分得挺好,看著像交通燈,綠了走,黃了慢點走,紅了——原地踏步,彆亂動。”
兩人邊吃邊聊,飯盒裡的熱氣往上冒,把窗戶玻璃熏出一小片霧。劉好仃夾起一塊肉,突然說:“今天得把考核結果過一遍,不能光看分數,得看出門道來。”
“您是想看整體效果?”小陳問。
“對。”劉好仃咽下一口飯,“培訓搞了這麼久,不能隻說‘大家努力了’就完事。得看真有沒有變樣——機器是不是少停了?返工是不是少了?人是不是敢動手了?”
吃完飯,兩人回到培訓室。牆上貼著最新的《員工成長動態跟蹤表》,密密麻麻的名字和數據像一張大網。劉好仃站在前麵看了一會兒,轉身對小陳說:“叫人吧,今天把考核和績效評估一起做,趁熱打鐵。”
考核從早上九點開始。第一批是操作崗的員工,站在模擬生產線上調整參數。劉好仃和幾位骨乾分頭巡視,手裡拿著評分表,時不時在紙上記兩筆。
有個年輕員工動作利落,三下兩下就把係統從報警狀態拉回正常運行。旁邊的小陳看了直點頭:“這小夥子,上回還總按複位鍵,現在知道先看日誌了。”
劉好仃笑了笑:“人不是不會變,是得給夠機會練。以前沒人教他怎麼看,現在學會了,手就穩了。”
維修組的實操考核在另一間房。一台設備被提前設了三處“故障”,要求在二十分鐘內全部排除。老周負責監考,看著一個老師傅拆開電控箱,熟練地用萬用表測電壓,忍不住誇了一句:“這手勁兒,還是當年那個味兒。”
老師傅抬頭一笑:“練了這麼多回,閉著眼都能摸到線頭了。”
考核進行到中午,劉好仃召集小陳和幾位骨乾開短會。桌上攤著一堆數據表,有人負責統計理論得分,有人核對實操記錄。
“數據有點多,得理清楚。”小陳說,“比如有個員工,理論考了八十九,實操卻隻拿了六十五。另一個反過來,實操九十分,理論才七十出頭。這怎麼算整體進步?”
劉好仃喝了口茶,說:“不能光看總分。要看他比上次強了多少。上次實操六十五,這次九十分,那就是大進步。上次理論七十,這次還七十,那就是原地踏步。”
“那跨崗位協作這塊呢?”有人問,“聯合演練的成績上來了,但個彆組還是配合不上。”
“這得看趨勢。”劉好仃指著圖表,“上個月演練,三個組裡有兩個超時,信息傳遞全靠吼。這回呢?五個組,四個按時完成,還有兩個用了新辦法——操作工提前報預警,維修組提前備件。這是進步。”
他頓了頓,又說:“人跟人不一樣,組跟組也不一樣。有人進步快,有人慢點,但隻要方向對,就不怕走得慢。”
下午兩點,考核全部結束。團隊開始彙總數據,反複核對,確保沒有誤差。小陳把最終結果整理成一份簡報,遞給劉好仃。
“總體來看,八成員工在核心技能上達到新標準。”他念道,“跨崗位協作通過率從上一輪的42提升到68,故障平均處理時間縮短了十五分鐘。返工率比培訓前降了三成五。”
劉好仃聽完,沒說話,先在紙上畫了個笑臉。
“看來這培訓,真不是白搞的。”他抬頭,“咱們這不像上課,倒像種地——播了種,澆了水,現在終於看見苗冒頭了。”
小陳也笑了:“那接下來,是不是該施肥了?”
“施肥得看地力。”劉好仃說,“哪塊地肥,哪塊地薄,得搞清楚。你看這組人,協作成績突飛猛進,得把他們的經驗挖出來,下回培訓時讓大家學學。”
“我記下了。”小陳翻開本子,“他們主要是提前溝通做得好,每次演練前都開個小會,把各自職責理一遍。”
“這法子簡單,但管用。”劉好仃點頭,“下回培訓,可以把它做成固定環節。”
傍晚六點,全體員工大會在培訓室召開。燈光亮著,椅子擺得整整齊齊,有人手裡還拿著筆和本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