劉好仃和小陳剛拐過走廊拐角,食堂的香味就撲了過來。鹵雞翅的醬香混著米飯的熱氣,勾得人腳底生風。小陳快走兩步,說:“您剛才說要讓他們分享經驗,這主意真不賴,大家一聽是同事講的,反而更願意學。”
劉好仃“嗯”了一聲,手裡還攥著那份重點輔導名單,邊走邊想事。剛走完一輪培訓,成績擺在那兒,人心也提起來了,可他心裡那根弦,卻沒鬆。
進了食堂,人不少,兩人端著餐盤找了個靠窗的位置坐下。劉好仃夾起一塊雞翅,剛咬一口,就聽見旁邊桌的年輕員工在抱怨:“這鹵味太鹹了,我上次吃的那回才剛好。”另一人立刻接話:“你還嫌鹹?我倒覺得今天不夠味,是不是換師傅了?”
劉好仃聽著,沒抬頭,隻是把雞翅放回盤裡,用筷子輕輕撥了撥米飯。
小陳察覺他走神,問:“怎麼了?不合胃口?”
“不是。”劉好仃笑了笑,“我在想,咱們廠的產品,現在賣到十來個國家,客戶也跟咱們食堂這幫人一樣——口味各不一樣。有人喜歡厚實耐用,有人講究外觀精致,還有人就圖個交貨快。可咱們以前,總想著一個標準走天下,哪管人家要啥。”
小陳一愣:“您是說……客戶滿意度?”
“對。”劉好仃點頭,“培訓搞好了,人強了,機器順了,返工少了,這是咱們的‘內功’。可客戶不看這個,他們隻看拿到手的東西,好不好用,合不合意,出了問題能不能馬上解決。現在咱們牌子打出去了,客戶多了,要求也雜了,光靠‘內功’不夠,得學會‘看人下菜碟’。”
小陳若有所思:“可客戶那麼多,國家不一樣,習慣不一樣,語言都不一樣,咱們怎麼一個個去猜他們心裡想啥?”
“猜不了,就得學。”劉好仃把筷子往盤邊一擱,“以前咱們是‘你訂貨,我生產’,現在得變成‘你想要啥,我琢磨著給你做’。這不是換個流程的事,是整個心思得轉個向。”
他頓了頓,又補了一句:“就像這食堂,要是天天就一個味兒,愛吃的人繼續吃,不愛吃的慢慢就不來了。可要是能多幾個窗口,鹹淡自選,加不加辣自己挑——那回頭率不就上去了?”
小陳笑了:“您這比喻,比培訓課講得還明白。”
“不是比喻,是實情。”劉好仃眼神亮起來,“咱們廠這幾年,設備升級,培訓跟上,產能提了,質量穩了,可客戶投訴率沒降多少。上個月東南亞那批貨,明明全檢合格,人家還是退了三成,就因為包裝盒的厚度比他們習慣的厚了兩毫米。兩毫米啊!咱們覺得無所謂,人家說影響他們流水線自動開箱。”
小陳咂舌:“就為兩毫米?”
“可不?”劉好仃搖頭,“人家說得也對,他們的產線是按毫米調的,咱們按‘差不多’交貨,人家能不急?這哪是質量問題,是‘理解問題’。”
他低頭喝了口湯,忽然說:“小陳,你說咱們搞了這麼久培訓,為的是啥?”
“提升技能,保證質量。”
“對,但不止。”劉好仃看著他,“是為了讓咱們的人,不光會乾活,還會動腦子,會替彆人想。現在,得把這個‘替彆人想’,從車間,搬到客戶身上。”
小陳沉默片刻,點頭:“我明白您的意思了。培訓是讓我們自己強,客戶滿意度,是讓彆人覺得咱們值。”
“聰明。”劉好仃笑了,“接下來,咱們就得乾這個。”
兩人吃完飯,回到辦公室。窗外天色漸暗,樓道裡的燈一盞盞亮起來。劉好仃坐在桌前,翻開筆記本,寫下一行字:“客戶滿意度提升——新挑戰啟動。”
第二天一早,他召集團隊在會議室開會。人到齊後,他沒急著說話,先在白板上畫了個簡單的圖:左邊是“我們”,右邊是“客戶”,中間畫了條線,線上貼著幾個詞:“交貨快”“質量穩”“服務好”“響應快”。
“昨天培訓總結會,大家乾得漂亮。”他開口,“成績擺在這兒,我不多誇。可我要問一句——咱們現在強了,客戶知道嗎?”
會議室安靜下來。
有人小聲說:“他們收到貨,應該能感覺到吧?”
“感覺?”劉好仃笑了笑,“咱們發出去的貨,像不像寄出去的信?寄了,但不知道對方拆開看了沒有,是笑了還是皺眉了。”
沒人接話。
“我查了上季度的客戶反饋。”他拿起一份文件,“一共收到三百七十二條評價。表揚的有,但提意見的更多。不是說咱們產品不行,而是‘溝通不及時’‘修改需求響應慢’‘售後聯係不上人’。這些問題,跟技術無關,跟態度有關,跟‘有沒有把客戶當回事’有關。”
他頓了頓,聲音沉了些:“咱們廠的產品,現在貼著‘中國製造’的標簽,走出國門。可‘中國造’三個字,不能隻代表‘便宜’‘能用’,得讓人家說‘靠譜’‘貼心’‘下次還找你’。這才叫品牌。”
本小章還未完,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!
會議室裡有人低頭記筆記,有人微微點頭。